古代夫妻同房,为何被称为行“周公之礼”?行的又是哪个礼?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性格大多是含蓄内敛的。我们不像西方人那样开放,即便在用词和表达方面也经常反复琢磨。尤其是涉及到与性相关的事情,更是小心翼翼,以免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古代夫妻的性生活,也被称为“周公之礼”。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听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关于“婚义七礼”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周公,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武王灭掉商朝后不久就去世了,那时成王还很年幼,完全依赖周公来辅佐才得以稳定国家。在这期间,管叔和蔡叔合谋支持纣王的儿子武庚兴起了叛乱,两次由周公率领军队东征才没有让新生的西周政权夭折。天下稳定后,周公开始封建诸侯,并建立礼乐制度,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传说在西周初年,社会风气混乱,婚姻习俗也变得混乱不堪。为了整顿社风,周公亲自制定了礼仪。他将男女的婚姻仪式分成了七个步骤,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规定。这七个步骤合称为“婚义七礼”。为了让人们理解这七礼的具体执行方式,周公亲自示范了一次,与妻子一同表演。然而,当他演示到“敦伦”这个仪式时,他的妻子却拒绝了。周公解释说:“敦伦”的仪式是男子俯身,女子仰望,以符合天地互相覆盖的原理,从而实现阴阳和谐、宇宙有序,维系社会纲常并繁衍后代的目的。这一仪式旨在引导新婚夫妇遵循礼仪行事。但在众人面前进行这些仪式,周公的妻子觉得难以为情,因此拒绝了。需要注意的是,“敦伦”这个词只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情侣之间。周公为此感到困惑,应该如何指导新婚夫妇呢?有一天,周公看到儿子伯禽在弄一对葫芦瓢,试图将两个葫芦瓢重新合二为一。这个场景启发了周公,第二天,他召集士人们到学校,讲解“婚义七礼”。在讲解“敦伦”这个仪式时,周公拿出了一对原本是一体的葫芦瓢来进行比喻。原本合一的葫芦瓢,就如同混沌一样,没有区分。但一旦分开,就能明显看出男女的不同。再将两者合而为一,就像重新将葫芦瓢合并一样。这个仪式中的仪态是男子俯身,女子仰望,以合符天地互覆的宇宙原理。只有这样,阴阳才能和谐,宇宙才能有序,社会纲常才能保持,子孙繁衍不断。从那时起,葫芦瓢成为了新婚礼仪中的一种器物。用绳子将两个瓢柄绑在一起,象征着夫妻二人合二为一。这对葫芦瓢会被摆放在新房内,表示男子俯身,女子仰望,子孙延绵不绝。然而,在春秋时期,礼仪逐渐瓦解,音乐陷入混乱。周公制定的婚礼仪式被许多人废弃。孔子重新修订了《周礼》,认为“敦伦”这个仪式不太适合正式的典籍中出现,因此将其去掉,只留下“六礼”。但在民间婚礼中,仍然使用葫芦瓢作为礼物,而孔子则顺应民意将葫芦瓢列入礼仪书中,称之为“合卺”。而“合卺酒”,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交杯酒。这对葫芦瓢成为了盛酒的容器,因此不能算作正式的礼仪器物。那么,古代人为何要在结婚时喝“合卺酒”呢?主要原因是,新婚夫妇的婚礼中包括“共牢而食”(即共同享用祭祀的肉食),酒是用来漱口的。至于新婚夫妻的私密事情,则被视为隐私,通常由新娘的母亲传授给新娘,由新郎的父亲传授给新郎。这些内容在学校中是不会教授的。因为最早提到这些内容的是周公,他还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所以古代人将夫妻同房称为行“周公之礼”。这个礼仪正是婚礼中的第七礼——“敦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