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新旧婚俗

当岁月的车轮,把我们这些父母的儿女,变成儿女的父母,又成为岳父母、公婆的时候,我们才得以真正开始认识,我们中国的传统婚俗。当然我们而今的婚俗,虽已今非昔比了,但是希望家族兴盛,生活甜蜜的内核永远不变。

我国汉族的婚姻仪礼,是指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礼节:即纳采(男方到女方提亲)、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男方家向女方家送聘礼)、请期(男家择定婚期请女方家同意)、亲迎(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六礼”,在周代时就已经确立,后世各时期名目和内容虽有各式演变,都不过是在此基础上,执行细节的不同,增繁去简而已。在这六礼过程中,还会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凭证,即聘书(订亲的文书)、礼书(也俗称礼单,列明聘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书(迎娶新娘的文书)。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这些礼仪、程序都反映出,我国中原农耕文明,要求保持家庭稳定,劳动力生产旺盛的特点。

随着历史的变迁,生活状态的变化,这些到清末的时候,就已经衰落了,很快就出现了民国的”文明婚礼“、“新派婚礼”。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施了新婚姻法"三书"从民间家族宗族间的协议,成为了由政府批准颁发的《结婚证》。而六礼,基本上保留下来的是纳采、纳征和亲迎。经济社会的存在,纳征一直保存,且形式多变。

在现代社会,婚礼更多的表现为"亲迎",即结婚当日及女方回门。

现在的张家口市区域,曾历来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大漠草原民族,交融杂居的地方,生活习俗坝上坝下有很多不同,婚俗程序也大不相同。就举办婚礼来说,坝下基本上是中原婚俗,一般是男方先娶亲,然后女方再回门。而坝上地区深受草原民族影响,草原人民居住相对分散,一放牧更是不知多长时间才会再回来,所以坝上地区很多地方是女方先聘,而后男方再娶,无回门之说。

怀来是坝下比较特殊的区域,面积虽然不大,却由于处在中原与草原沟通的要道上,且在汉代时就曾经划分于潘县、且居、泉上、沮阳四县,大致分别是现在的桑园、新保安、沙城、东花园北辛堡区域。两千年多年过去了,直到目前,这个四个地方的风俗,也不完全一样。比如沙城岳父母不参加娶亲当天男方办的宴席,而北辛堡一带却是岳父亲自带队参加男方主办的婚礼。但婚礼当天,新郎都不亲自到女方家迎娶,而在家门前等候。

近些年来,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变,婚俗有了新的变化,同时还恢复了一些,下面就以沙城区域为例,闲聊一下异同。

一、婚礼程序。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县城里的女孩地位、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就婚礼而言,过去基本上是男方非常忙乱,布置新房、采买物品、邀请宾客、准备宴席等等。女方相对轻松很多,主要就是打发女儿“上轿”,组织家人参加婚礼宴席,回门之日,不过直系家属吃个饭,就结束了。而今却是男方那些装扮房间,家内办仪式拜双亲,饭店内点蜡烛、倒香槟等程序,女方一应俱全,甚至经常会更繁琐、更新奇。

二、婚礼服饰。曾几何时新郞乌纱帽、红袍,新娘凤冠霞帔是婚礼的标配,而今婚纱、礼服、西装,男女龙凤褂,异彩丰呈。过去弓箭、马鞍、铜镜、称杆等必不可少,现在鲜花是最受欢迎的道具。同时岳父母、公婆的装备也是日渐提高。

三、婚礼用词。虽然程序上创新很多,可很多传统语言却依然沿用。比如现在交通工具都是汽车了,可新娘由亲人背着出门还称背轿,新娘上车还是上轿,汽车启动出发还是起轿。过去新人都是拜天地、拜堂,夫妻拜,现在一则生活环境改变,多居住楼房,二则民国以后就很少再用了。现在主要的仪式,都是以拜父母,融洽新家庭成员为主,但仍然还称为拜天地、拜堂。

四、婚礼宴席。过去都是在家中搭彩棚,摆流水席,而今都是饭店,一批或分批举行。饭店也为此开设提供了,很多相关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社会上也因此,涌现出了大量的婚庆公司,专门提供男女双方场地布置、婚礼主持、音效配备、交通工具等等,一应服务。

五、婚礼主题。婚礼主题除祝福新人这个主旋律以外,感恩父母、岳父母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同时西方婚礼中爱的传递,期待更多的单身贵族,早日与另一半牵手的"抛手花",也经常使用。同时伴郎伴娘这个新生事物,也日益光鲜靓丽。同时还有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士,也会适时做宣传。如单车公子结婚,会组织单车车队加入迎亲队伍,新奇而炫目。另外,近年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室外婚礼也开始走红。

总之,在目前,婚礼是非常好的传统文化体验课。但是,由于经济因素的缠绕,索要高额财礼、嫁妆的现象,婚礼大肆攀比之风,也还存在。另外因恶俗的闹洞房、逗公婆引起的家庭纠纷也时有发生。

真是古人说的"贫而滥,富而淫",看来要想物质和精神都走向文明,我们还需努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