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总面积2682平方公里,辖21个乡,3个镇,390个行政村。泌阳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居住繁衍,并于2005年被评为“中国盘古圣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婚姻作为一件人生大事,占据着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而被定义为赠送给他人以表达敬意或庆贺的物品——礼物便在这宝贵时刻发挥着传递情感的重要作用。在泌阳县丰富而趣味横生的婚嫁习俗中,礼物作为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婚嫁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无结构式访谈的方式,以泌阳县传统以及现代婚嫁过程为载体,观察婚嫁习俗中礼物的流动。提亲
在上世纪传统的泌阳县婚嫁习俗中,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及笄之后便被纳入“婚嫁名单”,等待说媒的人来牵起红线。这时媒人会根据门当户对与否,年龄相当与否来择良缘,向男女双方家庭提起婚嫁之事。传统婚俗中,男女双方会通过媒人互相了解对方生辰八字,并通过算命先生来判断两人“相生”或“相克”。若双方父母都对媒人口中的“闺女儿”和“小伙儿”满意的话,媒人则继续说合,安排下一步的相亲。至此男女主人公并未真正见面,且男女双方父母也被默认应尽量避免见面。
但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一般到了法定年龄及以上才会进行婚嫁事宜。经由媒人提亲之后双方并不进一步研究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而是尽快安排男女生双方见面,更加注重当事人的眼缘和符合心意与否,这便是下一步——相亲的重要作用。
相亲
在传统婚俗中,若双方父母都对这门亲事抱有好感,则会在媒人的安排下让被说媒的两个年轻人择日相见。这次会面常安排在男女方一家或亲戚家中,有时也会被安排在其他地方。双方父母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跟随前往,或碍于面子等其他原因而选择在女生赶会时在媒人的指引下暗中观察。此外,传统的相亲还存在另一种形式,便是派男女双方家长分别去对方家里相看,男女主角双方并不见面。有的夫妻甚至在结婚时才第一次见到对方。若相亲使得双方都很满意的话,就会托媒人安排择吉日定亲。
但在现代社会,相亲更多的是结婚的两个人的事情,男女双方也更加注重结婚者的意见,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双方家中会给予孩子更多的独处时间,若进展顺利才会安排双方父母正式见面,洽谈此事。之后,男女生便可继续接触,培养感情,待时机成熟便可择日定亲。
定亲
传统的定亲环节叫“传启儿”,也叫“过八字”或“过定物”。首先男女双方会根据“好事成双”原则选取一般是双数的良辰吉日或请算命先生择吉日来进行定亲事宜。定亲程序由男方来安排。据《泌阳文史资料》记载,传统定亲环节中男方要用红帖来约请女方亲属和媒人按选定的日子来家参加宴会。
定亲环节在男方家中进行,女方除了父母外还会派两位公认的“明事理人”,以及媒人前往与男方商讨。传统环节中男方会写好庚帖,并为女方准备新衣服、首饰和礼金、一对儿葱(象征聪明)、一对儿艾草(象征恩爱)等物品,一般用红纸或红布包裹赠与女方。其中,“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在在二十世纪中叶泌阳县的定亲环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象征着娶亲家庭的财富又表达了对新媳妇足够的重视。女方也会准备好庚帖,并携带用红布或红纸包裹着的酵子(寓意越过越发)、柏枝(寓意百年好合)等物品与男方进行交换。在现代社会,礼金作为见面礼一般是11000元,寓意“万里挑一”,此外66000元和88000元也十分常见。首饰为“三金”,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礼品为“六色礼”,是指六种不同种类的礼品,且要求必须上档次,好酒一般是必备物品。
现代定亲除交换红帖环节以及礼物有所变动之外,后续程序上并无太大变化。除交换礼品之外,男方还须在家中备好宴席款待女方家属。双方会坐在一起商量彩礼的价格、为新人准备新房以及婚礼的大概规划问题,若双方商量稳妥,则完成定亲事宜,一般会把亲事定到上半年。在两家正式定亲之后,女生便成为了男生家中的一员了。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需要把女方叫来一同过节日,并带着女生去买新衣服,还会给女生一些现金,借此来表达家人对女生的关心和把女生作为家人对待的心意。
图 1 会亲家贴 图源自《泌阳县文史资料》
图 2 请媒人贴 图源自《泌阳县文史资料》
图 3 男女交换庚帖 图源自《泌阳县文史资料》
娶亲
在婚礼所值之月初,男方会请媒人去女方家中送好儿。据《泌阳县志文史资料》记载:“送好儿不能隔月,须在当月之初,选一双头日子用红包单包身新衣服(料)和礼品、送好儿帖,让媒人送至女方。”等好儿送至女方家中之后,两家便可开始准备结婚事宜。此时男女双方开始通知亲友,在“婚礼”或“待客”之时前来赴宴。男方亲友向新郎送礼金称为“递礼”,女方亲友向新娘送礼金则称为“添箱”。礼金一般视血缘亲疏为标准,在现代泌阳县内为远亲或邻家随份子300-500元不等,近亲或好友600-2000元不等。
图 4 送好儿帖 图源自《泌阳县文史资料》
在结婚之前的一两天,女方家中需大摆宴席俗称“待客”(dài kāi),宴请女方宾客。这时男方父母不需出场,但会派两个亲信跟随新郎一起去女方家中,将彩礼送予女方。宴席之后男方亲信会和新郎官一起“过硬担”,就是男方拿着绳子、被单、扁担来把女方需用物品提前带走,除此之外男方还需和女方商讨接亲的车辆问题等琐碎事宜。在结婚前一天,男方需联系合适的车辆(在上世纪多为自行车),并为每辆车都准备几百元不等的红包,还会统一给车辆系红绳、贴鲜花、气球、祝福语,挂柏枝等进行一番装饰。除此之外,男方还需安排“喜儿”,就是吹奏乐器的人,为婚礼当天营造喜庆的氛围。
婚礼当日早晨,男方出发时要带上喜糖、香烟,用红布包着两棵葱(象征聪明)、两棵艾草(象征恩爱)、两个馒头(象征吃饱饭)、两大块盐或两包散盐(象征好姻缘),还有一个“礼条”(猪肉)也叫“离娘肉”。其中离娘肉还要有所讲究,要求把骨头和肉分开,象征骨肉分离。在接亲队伍到达新娘子家之前,女方要准备好四个菜,摆上酒,父母和几个“忙客”(为这场婚礼帮忙的主要人物)等新郎官快到时就去坐着等待接亲队伍的到来。
婚车在前往接亲的路上需奏喜乐、沿路隔一段往车外扔一个炮仗,渲染喜庆氛围。新郎官一到,“搭毡的”先往地上铺一卷红毡布,媒人先连喝三杯酒来表示男方家里的诚意,之后便带着“吹响儿的”吹着喜庆的乐曲,在新娘闺房里转一圈,并做“三请”礼法,即三催三请亲娘子上轿/车,按照第一请、第二请、第三请的顺序说吉祥话,并且每一请之后都要给新娘子发一个红包(此时媒人有特殊装扮,用黑色墨水抹花脸,并戴着用酒盒或纸壳做成的“高帽”,胸前挂着两瓶水,有时裤腿也会被撕破,十分具有喜感)。三请过后,接亲队伍便把新娘子家在头一天“装箱”准备的新棉被、布料、棉线等嫁妆一并装上车(上世纪多为请人用扁担挑),准备接新娘子出门。新娘子出门由两个送“女儿客”搀扶着,两个“接女儿客”拿着花在前边走。新娘子坐上车或轿子后要换新鞋子,象征着不走回头路,一切从头开始。此时,伴随着婚车/轿子启动,烟花爆竹齐鸣,接亲任务完成。
在接亲队伍从新娘家离开到达新郎家的路上,“吹响儿的”持续吹奏喜庆而欢快的曲调,迎亲队伍听到后便开始做好准备。在离新郎家几百米距离的地方,婚车会停下来,这段路由新郎背着新娘走过去,在这期间会有人拿着椅子跟从,新娘可站在椅子上休息片刻但脚始终不能沾地。待新人到达新郎家中时,“打毡的”要提前把红毡布铺到门口,待新人走到院内,便有人向天空中放礼花炮,或向新人头上撒彩带和花瓣,好不热闹。接下来便是拜堂环节,新郎居左,新娘居右,在司仪的主持下新人先向天地三鞠躬(有司仪引导新人拜东南方,以财神在东南为由),再向新郎父母三叩首,之后便是新娘改口叫爸妈,新娘要叫三次妈,新郎母亲(司仪常称喜婆婆)也要回应三次,并要求一次比一次响亮(有司仪要求要用方言,字数依次递增“哎”,“抓嘞”,“制啥嘞”,甚至有时候还被要求用简单的英文回答,现场喜感十足)。这个环节常把新郎的父母高兴地合不拢嘴,一人会给新娘一个红包作为改口费。在向各位来宾三鞠躬后才来到了夫妻对拜环节。司仪会根据现场氛围或灵活的主持方式来引导新人完成这个环节。(有的司仪念念有词道:一拜先碰头,白头到老;二拜脸对脸,幸福到永远。)在新人完成喝交杯酒、拍全家福、撒喜糖这一系列环节之后便是入洞房环节。
俗话说“哥哥铺床,儿孙满堂”,在婚礼举行的前一天晚上新郎的哥哥会来为新人铺床,并在床上撒满红枣、花生、桂圆以及莲子,代表着对新人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待新娘坐上新床之后,新郎的侄子侄女或者外甥和外甥女(一般为男性)会端来一盆水让新娘洗手或擦脸,并获得新娘准备的红包。之后再由新郎的嫂嫂端来一碗饺子(生的饺子)让新娘尝一口,问新娘:生不生。待活动结束之后新郎家设宴,宴请到场的亲朋好友,在泌阳县被称为“吃桌”。认亲
在新人结婚后,女婿多择新婚之年的春节去看望岳父岳母。女婿一般需要携带好烟好酒、礼条、保健品等,而岳父岳母则应在家设宴款待,请女儿出嫁时“添箱”的人来陪客。这便被称为认亲。这也是新人完成结婚这一活动的最后环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婚嫁习俗中的礼物存在着夸张化演变的现象,以物量人的事例也层出不穷。礼物被定义为赠送给他人以表达敬意或庆贺的物品,而“天价彩礼使得结婚成为难题”、“女生因嫁妆与彩礼不能登对而被婆家羞辱”等等这类似事件的发生无一不表现出部分群众心目中的礼物早已与之真意背道而驰。象征着美好的礼物竟变成了虚无的秤杆,将他人置于一端,却用无尽的贪婪至于另一端,来突破底线。若礼物不以真心相易,那这些以礼物的流动而串联起的婚嫁习俗也将消散在时光洪流之中。
为了保护历史的痕迹——我们身边珍贵的习俗,为了构建能够真正实现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为了守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善意,为美好的未来收集希望,愿我们收到和送出的每一份礼物都饱含真心。
参考文献
河南省泌阳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泌阳文史资料》,内部资料,2001
作者简介:张俊飞,女,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2021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信阳师范学院民俗学社社员。目前已阅读过《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政治学》等名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