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知道的清末天津的婚俗(上)

#清代的天津#

个人收藏的一张明信片,照片上是清末天津的小贩,旁边那人就是相声中吃早点“抽签”的

不是民俗学家,只是个土生土长、如今却不生活在天津的天津卫娃娃。今天有空,聊一点我所知道的老天津的结婚风俗。这些婚俗,主要是我从家里的长辈那里听来的,也有一部分是查资料时发现的,这里只是整理一下。

先说明,就我周围的天津人而言,通常说“老天津”,是指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天津;说“旧天津”,是指民国时期的天津。这里说的是老天津的婚俗,也就是清末天津地方的婚俗。

老天津的婚俗是非常繁琐的,今天几乎完全看不到了。先从换帖说起。老天津青年男女结婚,没有自由恋爱,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靠媒人说和。比如甲方家里有个男孩,媒人打听到乙方家里有个女孩,年貌家境比较合适,就先到甲方男孩家里去说。如果男方家里同意了,便要求媒人帮忙“过帖”(自然要给媒人钱)。这个帖,就是一张红纸,写明男孩双亲姓名,孩子的姓名,年龄,生辰八字,有无职业,干什么工作,家庭住址,以及三亲六故等亲人人的姓名等等,由媒人送到女孩家里。女方若是同意,便要回一张红纸,将女孩家里的相应情况也一一写明。这种红纸,正式说法叫“联媒帖”,俗称就叫“帖儿”。比如过去两个人见面,问:“您家少爷订亲了吗?”“定了某家的小姐,刚过帖”,就是指刚刚换过联媒帖。

换了联媒帖,接着就要八字合婚。这是老天津的一种迷信活动。合婚要专门请“先生”来测算,通过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属相等等算算亲事合适不合适——通常这只是个流程,因为先生肯定不会说不合适,否则男女双方家里都不给钱了——八字合婚之后,亲事就算定下来了。双方就可以筹办婚事。

首先要换“龙凤帖”。这个龙凤帖很讲究,要到专门的地方去买,是一种洒金的大红贴,长一尺二,宽七寸,上面印着龙凤呈祥的图案,外面还有个套封,上面印着“全福”两个字,“全”字讲究必须写成“入王”两个字,不能写成“人王”,容易犯忌,这叫“龙凤贴”。

龙凤帖里要写下双方家长的姓名,并写明某年某月某日,双方同意,正式称为亲戚。有趣的是这张帖子上没有男女双方的名字,只有家长的名字。如果是有钱人家,换龙凤帖是非常隆重的仪式,男女双方都要专门办酒席,请亲朋好友作证,接到了对方的龙凤帖。这个帖要由双方家里妥善保存,如果日后双方因为婚姻原因打官司,这是极为重要的物证。交换龙凤贴之后才过彩礼。天津普通的小民小户,则是龙凤贴和彩礼一起送到女家,女家再把自家的帖子连嫁妆一起送过来。

过彩礼也是很隆重的仪式:男方要专门聘请送礼的队伍,过去有“赁货铺”,专门做这种事情,算是那时候的婚庆礼仪公司。队伍通常是八个人或者十六个人组成,都要年轻小伙子,穿蓝布大褂,新洒鞋白袜子,带着红缨帽,胸前背后用红缎子裹个十字披红,彩礼装在盒子里,一手捧着盒子,一手还要拿一束金花,取意“荣华富贵”,然后浩浩荡荡地去女方家里。沿途总会有天津卫的老头老太太围观。女方家里也要大办酒席,请来亲朋好友作为见证。

之后,男方要到女方家里“请日子”,就是请女方定下结婚的日期。为什么一定要女方定呢?因为喜日子必须要避开女孩的例假日,同时还要选择良辰吉日。请过日子,就要筹备婚礼。男方要忙着布置洞房,筹备酒席,女方则要筹备嫁妆等等。婚礼筹备,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全和人”,就是指指公婆丈夫儿女都有的已婚女性。男女双方都要请若干名全和人。男方要由全和人布置洞房,女方则要有全和人照看新娘,专门要给新娘做结婚那天穿的鞋。这个鞋必须是紫鞋面白鞋底,白紫,取意“百子”,也叫百子鞋。结婚上轿前鞋上要罩上黄色的鞋罩。

老天津的婚礼讲究办三天。头一天是“催妆”。比如迎娶的日子定在本月的初二,初一那天就算“催妆”:男方要在家里大摆宴席,同时要派人到女方家里送去第二天穿的喜袍喜裙,凤冠霞帔,绒花首饰等等,此外还要备一份厚礼,叫催妆礼。催妆礼通常由各种吃食组成,通常是活鸡活鸭,上等好肉(肉叫离娘肉),还有切面,喜饼、龙凤饼、干果、鲜果、蜜饯等等。送礼之人必须是四个或者八个,称为“四人抬”或“八人抬”。催妆礼必须正午送到,娘家要给送礼人赏钱。而且还有个规矩,礼必须收一半,退回去一半,表示娘家不缺吃喝。

收到催妆礼之后,女方家里才正式把嫁妆送过来——这里要说一下,我听说过两种说法,一种说女方的龙凤帖是随着嫁妆过来的,但另一种说法是龙凤帖和嫁妆是分开送——过嫁妆也必须是专门从赁货铺赁来的桌子,下面有桌围子,桌上专门有特制的架子,防着东西掉下去,陪送的东西都放在桌子上捆扎好,桌子上穿两根杠子,由两个人抬着,一桌子这样的彩礼,叫“一抬”。讲究的人家,要置办八台甚至十六台的嫁妆,嫁妆通常是一些讲究的日用品,掸瓶帽盒、茶具果盘、梳妆台、镜子架等等,所有东西都要成双。

顺便说一句,就是今日送礼忌讳送钟表,因为谐音“送终”,这个忌讳在老天津是没有的。手头有几份清末天津有钱人家的女儿出嫁的嫁妆单,西洋座钟是当时很流行的陪嫁。从光绪中叶开始,天津的普通百姓,已经很少说子时,午时这样的干支时辰了,而改说上午几点,下午几点。当时的西洋座钟在天津已经比较普遍,小康以上的人家都有座钟。

西方版画,《天津条约》的签订

此外嫁妆还要包括女孩四季穿的衣服,这个要单独放在盒子里,有人捧过去,不在“十六抬”之内。除此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新油灯和一个新马桶。这个马桶叫“喜桶”。清末天津卫都是平房,穷人的土房子附近才盖茅房,小康之家,通常都是在院子里隔出小半间房子作为厕所,厕所里面放一个马桶,天津人叫灰桶,里面铺上烧透了的灶灰,用完了之后再用灶灰盖上。每天早晨,把灰桶放在院门口,背着柳条粪筐“二哥”来,把桶子里的灰土倒进柳条筐里,完事还要在筐上磕两下,把桶里的灰土磕干净。筐里的灰土,倒进板车里拉走。这个活叫磕灰,干这活的,天津人都叫“二哥”,也叫“磕灰的”。

这个新马桶在嫁妆里很重要,里面要放上苹果、红绒花,布鞋等东西,专门有一个人背过去。这个背喜桶的人,要给双份的赏钱。油灯则要在洞房之夜点上,里面放点蜂蜜,取意“蜜里调油”。即便是再穷的人家,嫁女儿时也要准备一个喜桶,一个油灯。(未完待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