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的民间礼仪,你了解多少?

婚 嫁 男婚女嫁是人生中的大事,因此,人们对婚嫁礼仪甚为重视,视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礼仪。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除有一部分男女青年仍按传统的方式进行择偶和举行婚嫁外,相当一部分男女青年已抛弃传统观念和做法,通过自由恋爱或由婚姻介绍机构和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择偶,其婚嫁礼仪也采取喜事新办的方法来举行,这些做法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这里只对高密传统的婚嫁礼仪做一些介绍。

提亲,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其父母早就托亲朋好友为子女介绍对象,称为“提亲”。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女方聘媒向男方提亲叫“倒提媒”。这样有失“女尊”之嫌,遭人议论。介绍人多为成人之美的亲戚朋友。另一种介绍人属职业性质的媒人。事成之后,除了谢媒宴之外,还可得到一定数目的酬金。这种托媒介绍是找对象的主要形式。

通媒相亲,男女双方经介绍人撮合,认为条件合适,然后择吉日相亲。多为男方备礼品由介绍人陪同前往女方家做客,其目的是让女方家人看女婿。女方家人中意后,择日由家人陪同去男方家看家,俗称验亲,实为考察。只要无异议便在男方家吃饭。此后,双方便商定定亲事宜。

传柬定亲,俗称“投契”。婚姻确定后,男方按一定格式写好“媒契”,上书男方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等内容。最后题“敬求金诺”,家长签名。以示庄重认真。备上“四色”礼,由男方家长择吉日送至女方家。女方收礼回契,格式内容同上,女方家长在媒契上书“仰答玉音”并签名。双方以此为婚据互存,以防反悔。改革开放后渐不行此俗。

定亲礼品历来备受重视,随着生活的提高似有大操大办之势。“四色礼”或“八色礼”中必备鲤鱼,寓意“富贵有余”。除化妆品外,必备红色包袱,意为“包福”,腰带和扎腿带意为“带子”,早生贵子。还有送红包之俗。红包有大小两种。大包少则两三千,多者万儿八千,送给女方家长置嫁妆;小包送给未来儿媳的开口钱,俗称“问钱”,叫一声爸或爹,就是999元,意为九九长远。

选择喜期,订婚以后,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请卜者查定喜期,俗称“查日子”。男方将婚期通告女方,并附“迎婚帖”,上书坐床、上下彩车的方向及送迎男女相宾的所忌属相。今多男女双方共同商定喜期,或取双月双日,或择“五一”“十一”节假日,婚庆、节庆相逢,更增加喜庆气氛。喜期确定后,男女双方告知亲戚朋友,亲朋则前往祝贺。前往女方祝贺的称“点茶”,到男方祝贺的名曰“送大饭”,街坊邻里贺喜,称为“送小饭”。贺喜多以礼金为主,礼品为辅。喜主则分期设宴招待宾客。迎娶前要布置喜房,张贴喜联、喜字。在民间结婚为“红公事”,尚“红”忌“白”。红色象征吉祥幸福。新娘穿红色婚纱。对联、喜字用大红纸书写,称“喜对子”。窗贴红窗花。喜联内容寓意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结婚尚“双”忌“单”。成双象征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合婚庆典,改革开放以后,迎娶程序逐步崇尚时代精神。在农村,男租小轿车迎接新娘。新娘有娘家人陪送。下车时放鞭炮、奏鼓乐欢迎。新郎、新娘步入院中,由司仪主持仪式,举行“拜堂”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是日晚,新郎、新娘同食“宽心面”,共饮“交杯酒”。之后,开始“闹喜房”。闹喜房男性长辈和兄长不得参与。闹房者嬉戏新郎、新娘,花样颇多,热闹非常,尽兴方止。在城镇,婚庆一般在酒店、招待所举行。新郎、新娘拍婚纱照,结婚录像,搭彩虹门,放鞭炮,隆重热烈,喜气洋洋。另有喜事新办、移风易俗,组织集体婚礼,既热闹又节俭。还有选择旅游结婚,既观光又新潮,一举两得。

生 育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将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后,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儿女双全”“子孙满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逐步转化为少生、优生、优育,从城镇到乡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已成风尚。

新婚妇女怀孕叫“有喜了”。为确保胎儿安全,在家庭中得到许多照顾。定期到医院查体。分娩一般去医院。

新妇生孩子,叫“坐月子”。小孩降生后,即到岳父家“报喜”。无论生男生女,亲友均贺称“添喜”。富足之家孩子出生第三天要请酒,招待贺喜亲朋好友、邻里,叫“过三日”。食“喜面”、并分赠“喜面”和“红皮鸡蛋”,以示吉祥如意。生男8日,生女9日,小孩姥姥家送鸡蛋、红糖、小米、猪蹄等营养滋补品,俗称“送汤米”。

婴儿出生一个月内由长辈起乳名,俗称“起小名”。婴儿命名极为慎重,讲究新潮别致,寓意深远,顺耳上口。尤崇尚“盼盼”“融融”等迭字名。因户口管理的需要,早已婴儿出生后不再乳名、大名分别起,而是只起一个名字报户口。叫做“连名起”,并且一字名已不鲜见。

婴儿出生一个月后,娘家接母子住“满月”,父母喜气盈盈,殷切照顾母子,并赠给小外甥长命锁等,以示“长命百岁”。

婴儿百日时庆贺,俗称“过百岁”。一般在99日庆贺,取“九九长远之意”。是日,姑、姨、姥姥家及邻里齐往祝贺,送小孩衣物,有“姑的褥、姨的袄、妗子送鞋穿到老”之说,寓意小孩长命百岁。

礼节 人们历来崇尚礼仪。除婚、丧、祭祀沿袭跪拜礼俗外,盛行握手礼。下级见上级、群众见干部、路遇熟人均握手问候,显得亲切大方,谦恭热情。在农村,祭祖、丧葬仍行跪拜礼。

待客,如事先得知,主人须在门外相迎,请客先行,主人随后,客人上首坐。双手敬茶、敬烟。设宴招待来客,客坐首席,客则礼让辈尊年长者居首席,依此坐定,殷勤敬酒侑食。劝酒有先喝为敬之礼,务使宾客酒足饭饱。席间,斟酒要循长者先,晚辈后之序,晚辈不能让长辈斟酒。在为客人倒茶斟酒时,有酒满、茶浅之俗,否则认为不敬。就餐时,应先拿食物予客。客人吃完饭,主人再放碗筷。客去,让客先行,并送至大门外。如乘车,则为客打开车门;如骑自行车,则代推送行。

与人讲话冠以“请”字,接受别人帮助,说“谢谢”,接听别人电话,首先说“您好”,路遇熟人,应主动招呼问候或招手致意,告别时,说“再见”,儿童多说“拜拜”,约会如果迟到,则说“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已习以为常。若骑自行车,遇见熟人则下车致意。让道,一般空车让载重车,下道车让上道车,礼让先行已成为行为规范。

称 谓 民间称谓,有亲属间的、有朋友间的、有邻居间的、有师徒间的以及生人间的几大类。其中又有长辈、晚辈之别,男性女性之分,书面和口头称呼也不一样。

高密对长辈称谓: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奶奶。父母称爷(或爹)、娘,少数称叔(或大)、婶子。城镇已习惯称爸爸、妈妈。伯父、伯母称大爷、大娘,叔父、婶母称叔(或大大)、婶子(或称娘娘)。姑夫、姑母称姑父、姑(或姑妈)。舅父、舅母称舅(或舅舅)、妗子(或舅妈)。姨夫、姨母称姨父、姨(或称姨妈)。男女结婚后,夫系亲友,妻随夫称;妻系亲友,夫随妻称。兄嫂称哥哥、嫂子;兄嫂对弟弟、弟媳一般直称其名。姐姐、姐夫,妹妹、妹夫称呼不变。对晚辈称名。

非亲属人际称谓:同龄人互称为姓前加“小”或“老”字,如“小李”“小王”或“老李”“老王”。对男性长者多于称谓姓前加“老”字,如老李大叔、老王大叔,或直呼“大爷”“伯父”“大叔”“叔叔”;对女性称“大娘”“大婶”“大姨”“阿姨”,或称谓前加姓氏称为王大婶、李阿姨等等。对上下级、干部和经济工作者间的称呼,已打上了等级地位和商品经济烙印的称谓。在机关、事业单位,对有职务者必称长、主任、书记;对副职称呼习惯不冠“副”字,而职务前冠姓氏,直呼李局长、王主任;还有更简单的称呼,连“长”字也去掉,直呼“李局”、“王科”,更显亲切大方,不俗套。在企业把厂长、经理的称谓逐渐改为“老板”或“老总”;对企业管理人员据其职务称“总管”“领班”等;对工人多称其“师傅”。对经商者,一般称“老板”。对商业服务性行业中的年轻女性一般称为“小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交流的增加,对男性的称呼,不论长幼均称“先生”,女性则称“女士”。

寿 诞 俗称“祝寿”“过生日”。为老人祝寿,是传统的敬老习俗。老人生日这一天,已分家、出嫁或在外地谋生的子女务必全家都到,以示隆重。亲戚间的平辈、晚辈、及老人友好均前来祝贺。给老人祝寿忌间隔,直到老人寿终。若有遗忘,子女谓之“不孝”,亲朋谓之“失交”。因故缺席应提前告知。主人设宴款待亲朋,称喝“长寿酒”、吃“长寿面”。为老人祝寿,寿礼中必有“大寿糕”、已成习俗。祝寿酒宴,有的在家,有的在酒店举行,儿女欢聚一堂,有的还照“全家福”或录像,让老人享天伦之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给孩子过生日之风逐渐盛行。独生子女,都是爸爸妈妈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小皇帝”“格格”,备受宠爱。从周岁连过3个生日已成定数。届时,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两个祖孙三代齐聚一堂,为“小寿星”贺岁,且此风渐趋隆重。祝寿过生日,忌喝粘粥,谓之喝“糊涂”忘了生日;忌吃包子,谓之气包,生气之包,不吉利。

丧 葬 丧葬之俗,由过去的繁琐铺张,渐趋文明节俭。老人亡故之后,由村里红白理事会帮助料理丧葬事宜。进入20世纪80年代,继续推行殡葬改革,对死者先行火化,然后再葬。旧的迷信丧葬习俗虽逐渐淡化或革除,但儿女侄孙晚辈仍遵“重孝”“偏孝”惯例穿白戴孝。重孝者三年不贴春联,一年内不走亲访友,春节不拜年。丧仪通常有着衣、报丧、入殓、火化、殡葬、祭祀等程序。

老人生命垂危之际,子女亲属均守护在身旁,听其遗嘱,并请邻人为病人净面、着新衣,叫“穿送老衣裳”。病人停止呼吸,儿女亲属全家举哀。门上贴白纸,晚辈着孝服,城镇晚辈多臂佩黑纱,守灵待吊。丧主派人将死者逝世及安葬日期讣告亲友。

停灵时间,少则1天,多则3天。然后到市殡仪馆火化。不少家庭死者火化后,将骨灰连同盒一起放置棺木之中入殓。儿女为死者设灵堂、摆香案、供祭品,烧纸钱、哭灵磕孝头,举行告别仪式。殡葬之日,亲友挥泪再祭。有的死者子女雇八抬大罩,请吹鼓手吹奏哀乐,并扎制马(男亡扎马)牛(女亡扎牛)、僮男女,众晚辈护灵柩至公墓下葬,焚烧车马、僮男女,祝愿死者一路平安,早升天界。城镇居民丧事从简,老人去世后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亲属、友人、同事向死者致哀、向遗体告别之后,举行火化,有将骨灰盒存放在殡仪馆者。

葬礼之后,祭礼之俗颇多。有3日“圆坟”祭,“五七”祭(俗称“上五七坟”)、百日祭(也叫“上百日坟”),尔后“周年”“三周年”“五周年”均致祭。特别“五七祭”“周年祭”“三年祭”“五年祭”“九年祭”为大祭,儿女要备祭品,扎制车马及器具以供亡者享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