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某市事业单位招聘面试当考官,遇到这样一道面试题,大意是: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的成员,与一位村民谈话时,对方很紧张,不愿多谈,请你现场模拟谈话,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消除村民的紧张。
回答这一道题,多数考生都能面带笑容,态度诚恳,有的说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有的说仿佛看见了自己的父亲,有的还用上了方言,但多数考生刚出校门不久,缺乏乡村基层工作经历,在谈话内容上很不接地气,不知道谈些村民所思所想的话题,不少人用词很大,比如“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精准”“产业发展”“畅所欲言”“理念”等等,这让文化不高的村民听起来,只能拉大距离,不会感到亲近。
这让我想起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在读大学的我,暑假时受学校人口研究所的委派,回到家乡填写几十份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农村老年人,其中有一项要询问和填写的是结婚时间。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问那些爷爷奶奶这个问题时,多数人都面带羞涩,不太情愿回答。后来,有个在旁看热闹的中年人,一语点醒了我,他说:你要问人家什么时候“成家”的,老年人不习惯“结婚”这个词。后来,我改了问法,果然顺利多了。
“结婚”还是“成家”,一词之差,效果截然不同。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到基层开展工作的同志,都难免要和基层的群众打交道,能不能顺利谈话交流,是能否了解群众思想的关键,也是能否取得工作成效的关键。把“结婚”改成“成家”,老一辈的大爷大妈听了就顺耳,就会顺畅交流。这就是说,要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说话。
拿上面的面试题来说,调研乡村振兴,和村民说话,就要用平实的语言,和村民拉家常,而不是说那些高级词汇。其实,考试的时候,正是麦收结束,夏种正忙的时候,完全可以以此为话题,问问村民麦子收成怎么样,麦子多少钱一斤,玉米种完了没有,这些才是村民最关心的话题。这就是说,要用村民的语言,谈村民关心的话题,真正用心去和村民交流。
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要带着一颗真心,与村民交流,而不是掺着虚假去应付。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县一位领导在慰问贫困户时,不是简单走过场,把慰问品送到贫困户手上作罢,而是细心了解户主的困难。被慰问的贫困户是个尿毒症患者,因为县里医院透析设备紧张,每周只有坐车到很远的市里医院透析三次,加上陪护的亲属,这让他每月往返的交通费成了很大负担。
这位县领导通过谈话了解情况后,找到县交通部门协调,统计了全县同样情况的病人,为他们办理了特殊的优惠卡,减免了交通费用,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所以,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更要捧着一颗真心,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我们与村民说话的正确方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