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夜话】曾经的婚嫁习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婚姻

自古是人生大事

在传统文化中

婚俗文化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带有地域特色的婚俗文化也自然不同

要说起咱罗庄的婚嫁习俗

你知道多少呢?

本期夜话

继续罗庄婚嫁的传统风俗

罗庄婚嫁传统习俗(二)

孙全成/文

02传启与催嫁

说媒和相亲完成以后就要准备传启。

传启,属于定亲的范畴,在罗庄一带,老百姓称之为“下柬子”。“下柬子”一般有两次,第一次称为“下小柬”,第二次为“下大柬”。

“下小柬”,也称“过小红”。传统上,一般是男方委托媒人送些衣物等给女方。好像买东西预付定金一般,小柬下过后,亲朋好友都认可男女当事人有了对象,不会再另为寻觅。

“下小柬”的仪式原本较简单,花费也不高。男女双方均不设宴也不请客,但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转变,递送的衣服数量渐渐增多,并且需要“六色礼”,包括鸡、鱼、肉、酒、粉条、面果等。后来又变成“八色礼”。除此以外,男方一般都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送些现金给女方作“见面钱”。现金的数目都要图吉利,若干年前数额不大,多者不过为六百六、八百八等,后来渐渐变成一千零一元(寓意女方是千里挑一的人物)、一万零一元(万里挑一)等等,攀比之风日甚。现金般都用长条形的毛巾包裹递送女方,因此“下小柬”也有称为“递手布”的。男方在双月上旬或中旬挑个偶数日子,和媒人赶在日中以前送到女方家。女方设宴招待。男方返回的时候,女方一般也会给些“见面钱”,但数量相对少得多。男方带去的诸样礼品女方也会回赠些,但是唯独不退肉类,因其属于“荤腥”,恐怕触犯了“退婚”的忌讳。

“下大柬”也称“过大红”,形式隆重,规矩和注意事项更加讲究。金钱的数量和礼物的样数都要高于或不低于“下小柬”。相比“下小柬”还多了几样特别的东西,包括红纸缠绕的两颗大葱(寓意以后夫妻生活从从容容)、一对艾草(恩恩爱爱)、一双筷子(添人口,快生贵子)、一对鱼(连年有余)、一包盐(有滋有味)等讨彩物。

“下大柬”的重要内容就是“传启”,“启”实质上就是“信”。传统的启用文言文写就,内容端肃典雅,从格式到称呼等都有约定俗成的模式。现在有市售的,一般三折四面,外加封套。但是无论传统的还是现在的,内容和格式都差不多。封套一般印有“鸿禧”二字;第一面写有“囍”;第二面是启的主要内容,四个字“仰承金诺”,表示男方郑重求婚并且女方已经许可;第三面写有称谓和年月,男方落款在启纸上,女方家长的称谓写在另备的红纸条上。启都用红纸,但很多保留白边,寓意男女“白头偕老”。

启的内容不多,但是在没有结婚证的年代,就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具有法定效力的凭证,一经传递,就意味着男女双方从此成为夫妇。在以前,无论什么情况,双方都不可反悔,否则必定要付出很大代价。

随同启一起递送的,还有一张必不可少的婚书单。罗庄民俗,男方在结婚前都要请阴阳先生“查日子”,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同时,根据出嫁人的生辰八字,推究清楚结婚当日的注意事项,工工整整地誊写出来,作为出嫁日的“明白单”送给女方。内容比如“谨占某月某日命小儿迎亲”,新人“于某月某日某时裁衣、某月某日某时沐浴、某点某分面向某方冠笄、某点某分面向某方位上轿(车)、下轿(车)面向某方、某点某分归门、某点某分拜堂、送女客忌属某某某生肖”,当然也少不了诸如“大德望某老亲家先生台下”“姻眷某某顿首拜”等等敬称谦辞。

随着传统观念的淡薄和社会节奏的加快,现在的婚书单变得简明扼要,也很少再以文言写就,但注意事项等仍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传启以后,“娶媳子”和“出门子”的日期就定了下来。男女双方都要告知亲朋好友,同时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准备,男方如筹建或布置新房,女方如置办嫁妆等等。

结婚前的一周内,男方还要给女方送些出嫁时穿的衣服,即送催嫁衣,罗庄一带称之为“下棉裤”。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原来以前结婚,大都选择在冬季,一是冬季农忙远去,人们都比较清闲,二是置备的食物更容易保存。

“下棉裤”的具体日子,绝大多数是女方置办出嫁喜宴的前一天。这一次媒人不再同去,男主角一般都是带着自己的弟弟或侄子到女方家。以前,礼品除了衣服之外,只有用红纸条缠绕的几斤山药。后来样数越来越多,到现在也变成了“六色礼”或“八色礼”。

“下棉裤”以后,婚期就真正地临近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