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闲话——民风习俗(婚嫁)

桐柏群山环绕,茂树修竹,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风貌,兼具楚风汉韵、南北特色,长期积淀形成了朴实、直爽、坚韧的民风。

境内以淮河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为界,分为东西部两个地区,其习俗多共同之处。但东部居深山区重饮食,轻穿住;西部处浅山丘陵区则正好相反,在饮食,婚丧,礼仪等习俗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着重说家乡在婚嫁和娱乐方面的传统习俗。

8个凉拼,菜品因季节而异,卤味为主。

婚嫁席面“八大件”。治“八大件”席是家乡传统待客最高礼遇,菜品的数量、组合、品质、上桌顺序等均有讲究。即:8个中盘,4个大盘,4个大碗,4个中碗二十道菜。8个中盘为第一组,多为卤凉拼,是为酒菜;4个大盘,4个大碗为第二组,交替上席,是为该席精髓所在,山珍海味,尽在其中;4个中座碗为第三组,也叫饭菜,即到了吃饭时候,因为前边差不多已是酒足饭饱,有的不再吃饭,所以中座碗就成了送客菜。

4大盘4大碗

红白喜事席有“看菜”的礼节。红事席,东部先有东家看花菜(由肉等5样混合做成,表示“五子登科”),即第二组的第一大碗,后由新郎新娘看第二组的甜米大碗,看菜时由支客(宴席总管)陪同,“看菜”之后才可以吃这道菜。西部地区“看菜”是第二组的第三碗红蒸肉。

花菜,五子登科

家乡还有“门板席”和“喝猪血汤”的传统席面,每年割麦,插秧农忙季节,农民互相帮忙,抢种抢收,兴工始末,东家要备丰盛酒菜犒劳,因为人多,就用门板当桌,摆上几大盆菜肴,大伙围门板而坐,不拘礼节的大吃大喝,东家以客人醉归为乐。此为“门板席”或“吃门板”。

门板当桌,大盆装菜,门板席

进入腊月,多数农户要杀猪过年,杀猪时请人帮忙,事后饱餐一顿,叫着“喝猪血汤”。

婚俗特色情趣。桐柏山区婚俗中的提亲,合婚,定婚,下聘,添箱,接亲,待客,拜堂,回门等常行礼仪,与周边地区大同小异。但有几个小环节,很有地域特色,也颇有情趣。

扛竹竿。桐柏山区,路窄不通车轿时,新娘既便步行,要带上16岁以下的娘家弟或表弟,扛两根连根竹竿,随着嫁妆一起。所扛竹杆,必须是青的,有根、有枝、有叶,只是把中间的枝杈修光、系全竹,人称竹叶帐,此俗非常古老。

送亲扛竹竿

究其根由,是因为桐柏山盘古神话多,据说当年盘古爷奶造人时,是用竹竿往屋扫泥巴人的,为求女儿多子,结婚背竹竿便成了延续至今的送亲习俗。

抢尿罐。桐柏山一带的婚俗中,花轿一到,小孩们赶忙去抱尿罐。里边有花生、栗子、枣和红鸡蛋。人们说,吃花生盼新娘花花搭搭地生,栗子是婚后要立子不绝后,枣呢?早生。红鸡蛋是图个吉利,蛋是圆的,也是古老的蛋生万物,蛋生福气遗俗之遗存。

转席传袋。新人下轿(车),要红毡铺地,绿席遮天,不能脚踏生地。红毡,民间少,一般用席和布袋代替。即请两少年,一人手拿席,一人手拿布袋,替换着铺在新人脚下让新人走;谓之“转席”或“传袋”。席谐音习,意思是转变做姑娘的习惯,要随婆家的习惯;袋谐音代;传袋即传代,代代相传,子孙满堂。

迎亲转席传袋

传袋之事在唐朝已盛行,多在县城和西部,桐柏东部过去山路崎岖窄狭,新媳妇大多是步行,条件好路途远的,骑头毛驴就算风光的了。

送祝米。 是桐柏山区特有的出嫁女生孩子时,娘家人贺喜的习俗,也叫“送筐子”。日子由产妇娘家定。一般择当月的二、六、十双日。

送祝米

届时,娘家人都担着挑子,一头一筐,筐子装米、面、油炸麻花儿、鸡蛋、糖、小孩穿的花布、衣服、帽等送到女儿家。送米面和鸡蛋的多少,根据与主家亲戚的远近和情分厚薄而有所区别。

此日,娘家妈是主角,开宴时坐首席,这是上女儿家惟一的一次光彩事。临走时,亲家母问娘家妈孩子满月来请的日子,娘家妈根据小孩出生的时候择一个日子,届时来请。

民俗文化的翘楚,桐柏皮影戏。它是淮河源民俗文化中最精彩的一页。

据老艺人口碑,皮影戏于宋末,由开封传入桐柏,在美术制作、唱腔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唱腔属豫南皮影戏西路派,也叫淮源调,调门是从桐柏山歌演变而来,被称为中国皮影戏四大流派之一。用来伴奏的乐器,与别家不同的主乐是唢呐,锣鼓、大镲、小镲等打击乐器。这样高亢的歌曲配合着响亮悦耳的打击乐,使戏的气氛热闹喧嚷,具有强烈的民间喜庆色彩。

桐柏皮影人

桐柏皮影人的制作是代代沿袭下来的,工艺严谨考究,从选皮、熟皮、雕刻、载法,到最后组合上色,程序井然,雕刻线条粗犷,造型敦实朴拙,一般影人高一尺三寸,人体比例协调匀称,威武高大,着色大红大绿,十分艳丽。曾多次参加国家、省民间艺术展览,制品被外地多家博物馆收藏。

由于皮影戏的体制小,箱具轻便5-6人为一台戏,很适宜山区活动,到康熙年间境内发展到120余班,解放前还有60余班,活动区域广泛,影响鄂豫两省数十个县市,是山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形式。

桐柏皮影艺人大都自幼学艺,身怀绝技,在演唱时有一人多角之功,并根据故事情节需要,用音调和口技来表达喜怒哀乐之情感,在高亢的唱腔中,配合着响亮悦耳的乐器,使戏的场面热闹非凡,使得男女老少观众入迷。所以山区百姓如有红白喜事,小孩庆生,老人祝寿,许还愿或闲暇取乐等,多邀去演唱。

家乡皮影戏流传剧目较多,有的已经失传,而保留下来仍在演唱的有60多个剧目。如界牌关、取洛阳、全家福、龙凤花、五虎平西、罗通扫北、西游记以及包、彭、刘、施公案等。

2011年,桐柏皮影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