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历来民风淳朴,不尚浮华,性情刚毅,气勇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源远流长的邢台民俗也不断变化。
追古知今,旧时邢台的三大礼俗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看老邢台第二礼俗——婚嫁。
婚嫁之礼被称作周公之礼,传说是周公旦制订的礼仪,是为周礼,邢台是周公旦的封国,由其第四子姬苴就封,自古是礼仪之邦,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此孔子曾来邢国之地寻找周礼,至今留下夫子岩、孔岗等遗迹。不过在邢台民间,认为婚俗之礼源自邢台本土的周公与桃花女传说,周公与桃花女是邢台的本土信仰,周公和桃花女传说中提到的婚俗之礼是与邢台一带的婚俗之礼非常契合的,邢台也被认为是汉族婚俗的起源地和七夕爱情文化之乡,当地还有一个天河山,被称作中国爱情山,当地出土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的古代七夕文物泥塑磨合罗。还有神秘的七夕祭祀仪式。三大婚姻之神,周公与桃花女源自邢台信都,和合二仙源自邢台任泽,牛郎织女源自邢台天河山,七夕祭祀源自邢台内丘,这些注定了邢台婚嫁之礼的不凡。
二、婚 嫁一般婚嫁礼仪
解放以前邢台城乡的婚姻礼仪基本沿袭古代的“六礼”,即纳彩、问名吉、纳征、请期、迎亲。办理结婚,根据其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简有繁。
1、议婚。
先由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家允许,男女双方各以红纸书写男女生辰八字庚贴。男方将女方庚贴,先放于祖先嗣存放三天,以敬告祖先,再请“算命先生”看属相、“五行”,属相合,不犯五行,方可结婚。男方送具首饰与女方为小定。
2、定婚
小定婚过数日,由媒人陪同男方父母或家人携带风书贴和“四色礼”送往女家,双方互换喜帖,女方回赠男方一些物件。聘礼多寡,视男方地位和经济状况而定,自此,婚姻已定,鸳盟既偕,海枯石烂,断无反悔。
3、择期(看日子)
择期古礼的请期,后俗称“看日子”,即男方请“算命先生”选择吉日良辰,新娘上下轿时辰,上头方向和禁忌属相,一一写于红帖上,并备置财礼,送往女家,日期一定不予更改。女方接到迎亲“吉日”、“红帖”,便准备嫁妆。
4、送嫁妆
一般娶亲的当日早晨送往男家,有的抬嫁妆,随花轿同行;亦有前一天举行的。嫁妆多少,无一定标准,视女方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豪门富户除陪送嫁妆、衣服外,还有赔送金钱、土地、佣人等。
5、娶亲
是日,男家请亲友,张灯结彩,贴红喜联,红“双喜”字,神龛、祖宗案前烧香点火,点红烛,请鼓乐,择吉时。早餐后,新郎乘坐花轿,前往迎亲。迎亲队伍,打红旗、燃爆竹、放统炮(三眼枪),鸣锣开道,迎娶新娘。新郎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清代时戴缨帽),帽一侧插枝金花,身由右至左披红绸。迎亲乘坐轿数,随贫富而别,一般是一至二乘;富户人家四至七乘不等。红轿前往女方不允许空抬,由新郎、傧相或聚客乘坐。一行人满面春风,喜气洋洋,至女方村时,三响统炮,鼓乐齐奏,一挂红绸门前,众人相迎,进入女方家中,“掌礼”者为新郎插花拉红。即在新郎礼帽的另一侧插一支金花,在身上由左至右披一红稠,称十字披红双棉花。然后由“掌礼”人陪伴到新娘家嗣扣拜,再与岳父、岳母及其长辈见礼。在农村,新郎还要在鼓乐声中,至存粮仓前,遂意抓一把粮食分放,称“挖富贵”。
迎亲花轿一到,新娘即梳妆着衣。新娘由姐嫂将长辫结成髹髻,穿绣花鞋,红绸棉袄、棉裤、头戴王凤冠,并用一块红绸方巾盖在头上,称“蒙头红”,腰系折裙,之后,拜祖,并给父母磕头,含泪与双亲告别,俗称“辞亲”。新娘需在男方领客的再三催促下,才起身上轿,并由兄弟、嫂嫂、婶婶等亲友陪送,俗称“送客”。新娘上轿后,新郎即刻向岳父母辞行。回途中绕道而行,不走重路,俗称“不走回头路”。路过庙门、井泉、关隘、老树等,帖红贴或用红帖遮轿,鸣炮示威,称“退凶神”。遇村镇乡民备酒相迎,令娶亲鼓乐演奏,称“提架”。
6、拜天地、闹洞房。
迎亲轿抵达新郎门口时,将一杆“秤”放于新娘怀抱。由两名傧相搀,过抱瓶,跨马鞍,俗称“平平安安”。新娘进院,鞭炮齐鸣,奏鼓乐,拜天地时,一德高望重老者诵喜歌。阴阳先生撒五谷,再依次拜父母、亲属、宾朋相拜。之后,新郎在前,新娘在后通过红毯走进洞房。洞房窗贴的粉红纸,当时被人撕碎,意为窥视新娘之使,久而久之沿袭为喜庆之习。公公、婆婆被人满脸涂黑,以取嬉喜闹之。入洞房后,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新娘上坑,面向里盘腿而坐,俗称“坐福”。中午宴请宾客,晚间宴请乡邻。入夜有闹洞房之习,无论男女长幼均可与新娘嬉戏玩闹,俗称“闹房”。“闹房”三天不论大小,但一般长者很少参加。邻里散后,嫂子持新笤帚为新郎新娘扫坑,边扫边唱歌“新媳妇,占新房,新笤帚扫新坑。东一扫,西一扫,扫得状元满坑跑。”“扫扫窗台,早点发财”等吉利之语。并铺开双层叠摞的被窝,被子故意留一敞口,内装红枣、花生、栗子、核桃,抢食者被视为有福气。夜深后,新娘亲自缝好被子的敞口,小两口同饮交杯酒,同吃合家饭(从娘家带来的小饺子),名为“带福进门”。是夜不糊窗,不吹灯。窗外有同辈或晚辈,静听房内新郎新娘言行,俗称“听房”。
翌日,新郎新娘同去家庙或祖坟上磕头。新娘和家族的每一长辈行叩拜礼,称“定名分”。长辈与新娘赏赐,称“贺礼”,亦叫见面礼。
7、认亲。
结婚第二天,新娘偕新郎回门,俗称“认亲”。新郎至岳父家,先拜祖宗,继而叩拜父母、家族长辈和近邻。中午宴请新郎一行,宴前以红纸包钱,呈新郎,俗称“开口礼”,否则男方一行不便举箸。宴席设酒莱,并有吃“二顿饭”的习俗,表示厚待。当日下午返回婆家,临行前“偷”酒壶、茶具,称“偷富贵”。过门第四天,新娘父母携带礼品,到婆家将闺女领回,至此,婚礼结束。
8、新婚俗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买卖婚姻,颁布《婚姻法》,规定了男女自由恋爱,男女择偶注重人品,姑娘倾慕英雄模范。法定结婚年龄男20岁,女18岁。结婚时不要彩礼,不坐花轿,以车马代之。
“文革”期间,移风易俗,婚事简办。结婚时新娘一般骑自行车去男家。新人双双站在毛主席像前分别向毛主席及同事们鞠躬,唱几支革命歌曲,背诵几段毛主席语录,以瓜子、糖招待亲友,不设婚宴。邢台的结婚年龄,城市男28岁,女25岁,农村男25岁,女23岁。60至70年代择偶标准注重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军人、工人成为女青年的择偶对象。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注重文凭、才干,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女方追求的目标;结婚年龄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并鼓励晚婚晚育。迎娶之时,由过去的花轿、大车、自行车改为卡车、面包车、吉普、轿车等各种机动车。婚礼仪式也在不断简化、更新。干部、职工结婚典礼多在节、假日举行。在农村,多数青年仍沿袭旧的婚姻仪式,但一些陈旧的繁琐的无益的环节被革除。新式的旅行结婚、集体婚礼在兴起。
现在邢台的婚俗也是有昂贵的彩礼费,三金、房车都是不可少的,甚至一些农村地区,不仅要求村里有房,也要求城里或市里有房。提倡简朴的婚俗还是很有必要的。
9、改嫁
清代以前,广大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讲究从一而终,封建统治者给其冠以贞节烈女之烈名,或旌表其门或立贞节牌坊,使其失去人身自由,身心健康受到摧残。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才真正从旧的礼教中解脱出来,再婚再嫁光明正大,并受国家的法律保护,有权支配属于自己的那份财产。婚嫁礼仪也基本与一般的相同。
10、坐地招夫
丈夫死后,女方为抚养幼子,照顾老人,招一男性到家,帮助干些重活。有的将孩子抚养大即走,有的到老,不管那一种招法都是事先讲定的。此俗为数不多。
11、男到女家落户
亦称招赘,俗称“招养老女婿”、“倒插门”。此种婚嫁,多系一些家庭贫困,弟兄较多,因无力娶妻,则男到女家,与家庭无男之女结婚,负责赡养女方老人,接续女方香火,并有权继承家业。旧时有“小子无能,随妻改姓”之说,所生子女多数随母姓,也有随父姓。招赘者被人瞧不起,受女方族人歧视,故男子宁不娶妻,也不愿意作“养老女婿”。如今此俗已改变,受歧视现象极少,加之政府提倡男女平等,男到女家落户者逐年增多。
司马南见证邢台婚俗
邢台婚俗传说——周公与桃花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