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婚前协议,都是一块感情的试金石

2022年8月15日,北京。一对准新人走在后海附近的街道上。(图/视觉中国)

4月的一个下午,郑棋和未婚夫陈晨因为婚前协议中的一项条款争论起来。

这项引起双方争吵的条款是:“如果婚后生二胎,第一胎随男方姓陈,第二胎随女方姓郑。”

陈晨觉得这让他无法接受。

而在此之前,他们在“要生几个孩子”的问题上已经闹得有点不愉快——郑棋想生一个,但陈晨认为生两个孩子更好。

郑棋直接“怼”了陈晨:“又不用你生,你当然觉得更好。”

陈晨对于孩子姓氏的问题很执着,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把这一条修改为:“首胎无论是什么性别,均姓陈;二胎或后续婴儿,如果是男孩姓陈,如果是女孩则随女方姓氏。”

签婚前协议的年轻人正在逐年增多。

《中国青年报》在2017年的调查显示,接近60%的受访者表示能接受婚前协议,而在2010年的相似调查中,这个数字还仅仅是10.3%。

“领证可以,必须得签一个婚前协议”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签订婚前协议似乎大多发生在豪门家庭,意在保护婚姻关系其中一方的巨额财产。

而如今,收入普通的年轻人也开始用一份婚前协议作为自己迈入婚姻的第一步,并且大多是女性一方主动提出。

在亲密关系里,女性不再只会提出“你爱不爱我”的过时问题,在今天,她们选择拿出一份冷静的协议,直接展开一场对于双方底线的试探。

郑棋今年33岁,生活在郑州,做教育培训工作。

未婚夫陈晨比她小2岁,在上海从事医药行业。

俩人的老家都在河南,一年多以前,他们通过相亲认识。

郑棋是中专学历,父母都是公务员,目前,她自己在郑州有房有车。

而陈晨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父母都是农民,陈晨考到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上海做医药工作,还拿到了上海户口。

郑棋如此形容他们的结合:“他家庭条件比我差一点,但我学历不如他。相亲后相互的感觉都不错,就决定在一起了。”

虽然郑棋比陈晨大,但相比之下,陈晨似乎更想快点结婚。

疫情稳定后,他几次提出想先跟郑棋领证,但郑棋总觉得自己还没完全确定。

有一次,陈晨再次提起结婚的事,郑棋脱口而出:“领证可以,但我有一个要求,必须得签一个婚前协议。”

为了赶快领证,陈晨欣然同意。

郑棋参考网上的模板拟了一份婚前协议的初稿,第二天下午,她拿着电脑和陈晨郑重其事地坐在桌前,一起逐条确认。

郑棋拟好的婚前协议里,有关生孩子的各种事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郑棋觉得自己年纪不小了,生孩子所造成的身体、经济压力都会变大,因此只想生一胎,但陈晨不这么想。

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怀孕后的权益,郑棋在协议中写到“最多只生两个孩子(一次性多胎除外),如果超过一个的话,男方需要为女方准备100万元的生育基金”,以及“女方在怀孕、哺乳期有拒绝离婚的权利”“女方怀孕期间,男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女方找月嫂或月子中心,以及女方产后恢复费用。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女方产后回归职场”。

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财产划分,郑棋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房、车、存款等是婚前财产,只属于自己个人,并且要求陈晨在婚后上交自己的工资。

“因为我嫁给他相当于是‘裸婚’,他房子、车、彩礼几乎都没有,我看重的是他未来的发展。但对我来说,婚后我的身体、收入肯定都要开始走下坡路。”

陈晨一开始不同意上交工资,但争论了几番之后,还是妥协了。

郑棋还特意强调了“忠诚协议”——婚后一方如果出轨,则需要“净身出户”,将婚后财产完全归另一方支配。

除此之外,协议中还包括一些具体的婚后生活,比如家务分配、伴侣生病期间的照顾、双方需要保留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空间……郑棋觉得,事先探讨这些生活细节很重要,条款也几乎都是从郑棋的视角出发。

为了一定程度上展现“公平”,郑棋问陈晨有没有什么想要补充的细节,陈晨想了半天,加上了一条:“吵架期间,双方不许提出‘分手’‘离婚’等伤人字眼。”

听到这句话,原本很严肃的郑棋一下子放松了,瞬间觉得陈晨有点可爱。

在关系里,做“经济理性人”

郑棋和陈晨讨论、修改了一整个下午,晚上睡觉前,他们各自签订了最终版本的婚前协议。

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去领了结婚证。

这份婚前协议和结婚证一起被两人放在家中存放重要证件的抽屉里。

原本对于婚姻有点迷茫的郑棋,开始有了一点安心的感觉。

郑棋成长于单亲家庭,也早早就进入社会工作,她感觉自己“经历了很多社会阴暗面”,对于婚姻关系本身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2022年7月6日,北京。一对夫妇在鼓楼西大街骑着共享单车。(图/视觉中国)

但陈晨和她相反,他的成长环境一直相对单纯,他也才刚刚毕业工作,对他人有着更明显的信任和真诚。

虽然这份协议没有去做公证,很多条款几乎没有法律效力,但签订婚前协议的过程对郑棋来说是一种变相的“沟通”:“我其实心里知道,从法律层面来说,我完全没必要非得写这么一个东西。但我的初衷就是想去试探和交流一下,看看哪些东西是他的底线,哪些又是我的底线。大家达成共识了,才能一起往下走。”

对于郑棋来说,她和伴侣之间没有长久相处的感情基础,因此,白纸黑字的条款成了双方感情的突破口。

然而,也有人是因为见证了周围朋友的婚姻样本,才萌生了签订协议的想法。

生活在山东的希希今年26岁,经历了双方家长连续几年的催婚后,她和男朋友在今年5月领证结婚。

签订婚前协议的想法是希希提出的,“灵感”来自自己已婚的闺密们。

希希常常会听到闺密抱怨自己的婚后生活——彩礼、房子、孩子、双方老人等。

其中一个闺密结婚两年,但最近她的丈夫出轨,因为房子是丈夫的婚前财产,她的手上也没有存款,如果离婚,她几乎什么都得不到。

听到这样的故事,希希就想着自己能做点什么,“赶紧先预防上”。

因此,她跟男朋友提出:“咱们要不要领证前签一份协议?”

男朋友回答说:“你弄吧,弄好我签就行。”

希希也是参考网上的模板列出了自己的协议,内容包括“彩礼只归自己所有”“婚后男方需要上交全部工资”等。

希希和男朋友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内容上,她还特意标注,春节、中秋等节假日,采取每年轮换的方式去双方父母家,而不是固定只去男方家里过节。

希希的男朋友看完协议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果断地签了。

希希感觉,这和男朋友平时的性格有关:“他平时就是比较无所谓,也很听我的。可能年纪比我小,所以还比较好‘拿捏’。”

协议内容确定以后,希希立刻发到了自己的闺密群里,其中有人还在谈恋爱,有人已经结婚,她想听听闺密们的意见,也希望能为她们做个参考。

有别于人们刻板印象中“女性在情感关系中总是更感性”的说法,当代年轻女性正在大方地展现出一种“经济理性”。

希希和郑棋都提到,自己在跟伴侣提出签订婚前协议的要求时很坚决,并没有任何尴尬。

“我甚至都想好了,如果他不同意签,那我肯定也不会结婚。”郑棋说。

但她们也都表示,和伴侣签订婚前协议这件事并没有让双方父母知道,因为站在他们的视角上,这种事情很难理解。

“我妈会觉得我在胡闹、在欺负人,怎么结婚了,还把对方当作外人。”希希说。

忠诚协议,并不能保证忠诚

希希拟好婚前协议后,打电话咨询了免费的法律热线,她把自己的协议内容讲述了一遍后,工作人员向她解释,这份协议可以算作双方签署的一个民事协议,如果真的要计较法律效力,它可以作为未来打官司时的证据,但协议本身并没有效力。

梁宇鸿是一位从事婚姻相关领域的律师,他观察到,近年来签订婚前协议的人数的确逐渐上升,而其中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可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从希希和郑棋的婚前协议中的条款也可以看出,作为主动提出要求的一方,她们婚前协议的内容几乎都是侧重于保护女性一方的婚后权益。

对此,郑棋解释说:“我觉得女生在婚姻中必然是弱势的一方。比如很多人都会问‘你工作和家庭是怎么平衡的呀?’,但是没有人会问男生这个问题。男生该结婚结婚,该生孩子生孩子,对他的工作半点影响也没有,所以我的确很在意保护自己。”

梁宇鸿也提到:“一般情况下,只要相关条款为平等自愿签订的,那基本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标准的婚前协议只会写有关财产的分配方案。一是保护好双方的婚前财产,避免婚后出现财产混同。二是可以将默认的婚后财产共同所有制转变为各自所有制,也就是说婚后的收入归各自所有,满足双方经济各自独立的要求。”

至于涉及人身关系、生孩子、忠诚之类的条款,其实在实际情况中都是无效的。

对此,郑棋也很了解,她觉得自己就是想要对方的一个态度,甚至只是想看对方争论时的语气和表达方式。

她更在意的是协议上文字以外的东西:“如果他是态度比较委婉的,我就能接受。如果他跟我说,这条不行,就是不行,态度很强硬或者怎么样,那我一定会争到底。”

在这个时代,婚姻或许已经退去了更多的激情和冲动,是一个需要勇气和理性的决定。

“结婚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你要跟这个人朝夕相处,你们要共同孕育下一代。但是时代变化太快了,没有什么事是一定要做的。”梁宇鸿说,“对另一半的期待值不要过高,不要总把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不要在对方身上索取。两个人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才可能经营好自己的婚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