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汉人的婚礼习俗

北京一向是“五方杂处”的地界儿,四九城里居住着来自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人,婚礼习俗自然也是形形色色。今天,我先说说清末民初时期,老北京汉人的婚礼习俗。

老北京的汉人,非常重视儿女的婚姻大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有人说,媒人不就是那些油嘴滑舌的媒婆子吗?

非也,非也!老北京人请的媒人,大多是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所谓“知根知底儿”的人,不是只为赚钱、两头忽悠的主儿。他是个热心肠儿,尽管没有酬劳,得自己搭功夫、费鞋底子,还愿意男女双方来来回回跑。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而且,自己“一手托两家儿”“一肩担两头儿”,两头都是“亲的己的”,出个岔,把两家都伤了。您说,他自知责任重大,能不上心吗?

媒人给两头通了气儿,双方家长都有意思了,就要过“门户帖儿”。

什么是“门户帖儿”呢?

这个帖儿,今天看来,就是一份个人简历,帖上写明新郎或者新娘的姓名、新郎的职业,祖孙三代的姓名、家乡何处、当什么官儿。双方家长看了,就分别去通过不同的各种路子,打听对方的情况。女方要了解男方家境好不好,新郎是什么性格,身体是不是健康,有没有不良嗜好。男方要了解女方家庭教育好不好,新娘长相如何,是不是贤惠,针线活怎么样。

打听得八九不离十,双方家长就要在心里掂量掂量了。比如说,女方打听到男方家境虽然很好,新郎却不求上进,吃喝嫖赌,还有花柳病,就绝不能和这样人家做亲;男方听说女方管教不严,新娘不懂礼数,可自己家规矩大,讲礼讲面儿,也不能娶这样人家的女儿当儿媳妇。所以说,这个“父母之命”,并不是随便说说的。当然,一些不负责任的或者居心不良的父母除外。

双方父母觉得差不离儿了,就告诉媒人,要去相看,女方叫作“相姑爷”。这是一次“实地考察”,男女双方的家长或者委托至亲好友分别由媒人带领到对方家中,看看对方实际生活状况如何、新娘新郎的身体是否健康、相貌怎么样。这也可以说是相亲,相亲的方式也很有趣。男方可能请女方一家看戏,在剧场就看见新娘了。女方可能请男方吃个饭,在席上,未来的老丈人会在闲谈中出个题目考考未来的女婿。这时候,只有双方家长心里明镜儿似的,绝不说白了。所以,未来的新郎、新娘还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呢。

考察以后,双方认为可心了,就互换“八字帖”,上面分别写明新郎新娘出生的年、月、日、时。如果男女属相“犯冲”,就是所谓“蛇虎如刀错”“白马怕青牛”等等一些民间的说辞,这门婚事就此作罢。如果“相合”,例如“兔狗古来有”“鼠牛两兴旺”,双方就各自到“合婚处”去合婚。

清末民初的时候,很多人去朝阳门里一家名为“三元子命馆”那里合婚。一位算命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八字,预测婚姻的发展,排出来在上、中、下三等婚姻中,你这门亲事是那一等。

那个时候,就是我们说的清末民初,命馆里的阴阳先生还得给人家开结婚证呢。

那时候的结婚证是什么样啊?

那是一张红纸折子,阴阳先生把他根据男女双方八字推出来的结论,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推算出的放定、娶亲日期等等写在上面。因为封面上有金色的龙凤形象,还有“龙凤呈祥”四个金字,所以,就叫作“龙凤帖”。

当然,这不过是民间的结婚证。到了1911年以后,有了民政局,结婚就要去那儿登记,也才有了官方下发的结婚证了。

走到这一步,双方认定这门亲事,男方就要“放小定”,把戒指、耳环、手镯、项圈四样首饰按“对儿”,送到女方家。以后,双方都开始为正式婚礼的举行做准备工作了。

下一步就是“放大定”,在这之前,男方要向女方问明新娘衣服的尺寸,好给新娘做新衣;还有新娘的“小日子”,也必须问清楚,才能在选择婚期时避开新娘的“例假”。

“放大定”这个礼仪中,要完成两件事,那两件事呢?一是送彩礼,二是通知娶亲的日期。男方送到女方的彩礼是按“抬”来计算的,什么是“抬”呢?抬是一种木制食盒,里面有四层,每一层放两件东西。有什么东西呢?第一“抬”里面,要放“龙凤帖”,就是那个结婚证,还有一份封面上有“鸾音”二字的“致意帖”。帖上写明男方迎娶新娘的日期、时辰、什么“命”的人可以送亲,什么属相的人应该避开等等——就是一份通知书。

那些“抬”里面,还有给新娘做的四季衣服,皮、棉、绸、缎,应有尽有,还有各种首饰;在糕点铺定做的、有龙凤纹饰的喜饼;还有“喜果”八种,干鲜果品各四种;还有用胭脂染红的鸡蛋、茶叶,还有“鹅笼”——里面是用胭脂染红的活鹅;“酒海”——大坛的喜酒。好家伙,东西真是不少啊!

这个时候是“显摆”男方财大气粗的好时机,所以,有钱的主儿,一送就是24“抬”、32“抬”。雇了很多穿着绣着金喜字袍子的人,抬着那些红漆描金的盒子,浩浩荡荡、大摇大摆地向新娘家去了。虽然没有响乐,看着也够气派。

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要往男方送嫁妆。老北京人说,男方送彩礼,要上午送,女方送嫁妆,要在下午,“早礼晚嫁妆”嘛。

这送嫁妆的队伍,也是十分排场。因为女方的嫁妆,要比男方的彩礼多一倍。假如男方送女方8抬彩礼,女方的嫁妆就是16抬。

那么,女方的嫁妆都有什么东西呢?

一是全堂的硬木家具,什么八仙桌、太师椅、圆桌、条案、顶箱立柜小炕桌儿;二是屋里的摆设,什么座钟、帽筒、大花瓶;三是皮棉夹纱四季衣服;四是金银首饰化妆品;五是各种生活用品,什么脸盆、尿盆、洗脚盆……(这一口气说下来,我都喘不过来气儿了。)

这还不算,一些阔家主儿还送房子送地送买卖给女儿当嫁妆呢。

可是送嫁妆的“抬”,和送彩礼的“抬”不一样。送嫁妆的“抬”不是食盒,是长方形的桌子,上有雕花围栏下有红色桌围,嫁妆放在上面,两个人抬着。一般的东西都能抬,那些房子地怎么抬呢?

别着急,人家有办法。那送地的,就在抬上放一块土坯;送房子的,放一块瓦片儿;送买卖的,就把买卖的牌匾放在抬上。虽然是象征性的,旁人一看就明白:“嚯,这家儿还陪嫁房子地呢,真有钱!”

一路上鼓乐喧天,引得路人围观。来到男方家,男方有人出来迎接,也是吹吹打打,分外热闹。

第二天,就是正式迎娶的大喜日子,娶新娘有什么礼仪呢?

老北京人家办喜事,家里不宽敞的,就在饭庄子办。家里地方大的,就在院子里搭喜棚,夏天搭凉棚,冬天搭暖棚。大街门两旁要贴喜字,娶媳妇的贴双喜字,嫁姑娘的贴单喜字。

娶媳妇必须用花轿,花轿抬进门的,表示“明媒正娶”。只有寡妇再嫁,或者是娶姨太太才可以不用花轿。怪不得我们看电视剧里面的大太太,总是撇着嘴说:“我是八抬大轿抬来的!”

一般人家用一红两绿三顶轿子,都是从喜轿铺赁来的,“赁”是老北京话儿,就是租来的。娶亲这天,喜轿铺早早就把喜轿和执事、仪仗在门前一字儿排开。喜轿的轿围子是红缎子,上绣着鸾凤和鸣、牡丹富贵等吉祥图案。那些仪仗有开道旗、弯脖号、大号、令箭、金瓜、钺斧、朝天镫、飞龙旗、飞虎旗、飞豹旗、肃静、回避牌。乐器有笙、笛、唢呐、九音锣,大鼓八面。再看那些吹鼓手、打执事的人、轿夫,身穿绿色短大褂,上绣红双喜字,个个显得齐整、精神。当然,这些人也是喜轿铺临时雇来的——这个场面,叫作“亮轿子”。

喜轿出发以前,娶亲太太来了——什么是娶亲太太啊?

这是一位中年妇女,丈夫、儿女齐全,所谓的“全福人儿”。她熟悉老北京全套婚礼习俗,特别“外场”,会张罗人儿,会来事儿,是整个婚礼的调度人。而且,她的“属相”和新郎、新娘的属相不“相克”。

只见这位娶亲太太,用历书、镜子什么的,在喜轿里晃晃——这叫“照轿子”,意思是驱驱邪气。然后,娶亲太太坐在喜轿里,轿帘子打开——叫作“压轿”。新郎坐在二轿里,另外还有四到八位官客,名为娶亲老爷,陪同新郎。这时,巳时已到(这“巳时”就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娶亲队伍吹吹打打,向新娘家出发了。

来到新娘家的街口,要敲响大锣。“当——当——”新娘家人听见锣响,就把大门紧闭,这叫避避煞气。娶亲老爷来到门前叫门,说:“别误了好时辰,开门吧!”新娘家人,就要求演奏乐曲,乐队就一曲接一曲演奏起来,直到新娘打扮整齐,新娘家人才打开大门,同时把一些硬币、红纸茶叶包抛出来——叫作“满天星”。

娶亲老爷、太太进了门,一片声的道喜:“您大喜、大喜!”新娘家人也是连连说:“同喜、同喜!”新郎过来给老丈人、丈母娘磕一个头,叫“谢亲”。然后,请娶亲老爷、太太入席,新娘家人陪着。可这只是象征性的,不能吃喝——那筷子碗都用红绳儿拴着呢。大家伙儿说两句话儿,娶亲的人,就要起身。走的时候,不能忘了放下“汤封儿”,那是给厨子、茶房的赏钱。

这时,新娘蒙上盖头。由送亲太太搀着上了喜轿。娶亲队伍吹吹打打,鼓乐喧天,欢天喜地回来了。

这时候,坐了新娘的喜轿,叫宝轿。送亲太太坐二轿,娶亲太太坐三轿。送亲的,除了送亲太太以外,还有几位送亲老爷,都是新娘家特聘的,打扮体面能说会道又懂礼数的,是新娘家的代表。

娶亲队伍回程,不能走来时的路,叫不走回头路。八位轿夫平平稳稳抬着宝轿,新娘哥哥扶着轿杆儿,压着步子。路过水井、庙宇、河道,娶亲人一定要用红毡子挡住宝轿,为的是避邪气。

“当——当——”开道锣震天价响,宝轿来到新郎家,进了大门,院子里早就烧上一盆炭火,宝轿慢慢地从火盆上过去,说这叫“熏煞”,也象征着小两口子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宝轿直来到喜房门前,轿子门要对着屋门,如果有缝隙,还要用红毡子挡住。新郎手持弓箭,向宝轿比划着射三箭,叫“射煞”。轿帘子打开,新娘下轿,手捧着一个宝瓶,跨过已经摆好在脚下的雕鞍,这意味着以后日子平平安安。然后,新娘踏着红毡,来到天地桌前,和新郎分男左女右站好,一起拜天地。

说到这儿,不能不说说,那天地桌儿什么是样儿?新郎新娘拜的是什么神啊?

那时候,新郎新娘拜天地、坐帐的房子,叫喜房。天地桌摆上绣着鸾凤和鸣的吉祥图。桌子上供着黄纸彩色印刷的天地全部神仙的“神码儿”,第一张就是银脸儿的天地爷的神像。原来拜天地就是拜这位神啊!他的全称是:天地十方万灵真宰神光普照天尊。

新郎新娘给天地爷上香、三叩首,这就是拜天地。有人把供桌上摆的纸钱、元宝拿到院子里烧化,吹鼓手少不了吹吹打打一番。

新郎新娘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坐帐”。洞房糊的四白落地,就是说四面墙粉刷雪白,贴着大红双喜字,地上满铺红毡,炕上铺的盖的被褥全是新的,透着喜气洋洋。炕上撒着花生、栗子、红枣等各种“喜果儿”。新郎用包裹着红纸的秤杆挑起新娘的盖头,新婚夫妇一起吃“子孙饺子”“长寿面”。这子孙饺子是新娘家包好的,拿到新郎家里煮,长寿面是新郎家准备的。洞房里面吃着,窗户外面,有一个小男孩子喊:“生不生?”这时候。新郎要搭腔:“生!”听到这儿,各位都明白,这不是问饺子、面的生熟,寓意是生小宝宝。

新郎新娘跟着就是喝交杯酒了。两个酒杯,用一根红线拴着,这叫“千里姻缘一线牵”。娶亲太太拿一个酒杯给新郎,送亲太太拿一个酒杯给新娘,两个人各饮半杯,再交换过来,一饮而尽。这个礼节,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合卺”之礼。卺,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合卺”,是古代人婚姻的一种仪式。

喝了交杯酒,新娘要“开脸”。就是由娶亲太太用五彩丝线,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绞了去,再抹上胭脂、粉儿。表示新娘已经从小姑娘成为妇人了。

新媳妇接下来,要进男方家的佛堂拜佛、祭神,要进祠堂拜男方家的祖先,行三拜九叩礼,这在中国传统婚姻礼仪中叫作“庙见”。然后,再拜见新郎的父母、长辈,行三叩首礼。长辈们受了礼,要给他们一些衣服、首饰什么的作为回赠。还有新郎的兄弟姐妹也要见个礼,因为是平辈儿人,作个揖就行了。

第二天是“会新亲”。老北京,把新郎新娘两家人称为“亲家”。这个亲要念做“庆”,叫亲家。两家人第一次见面,叫“会新亲”。新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姥姥老爷都来新郎家了,新亲见面,互相道喜,说说笑笑,十分热闹。男方摆酒席招待新亲,一个客人要两个人陪同,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新郎当然要拜拜新亲,新亲们自然也有小礼品赠送。

“三天回门”是那时候的老规矩,是说新娘在过门儿三天以后,和新郎一起回娘家。新郎也要叩拜老丈人、丈母娘,见见大舅哥这些个亲戚的。新郎很快就可以回去了,新娘可以晚一点回去。可就是不能在娘家过夜,按老规矩,新婚一个月里,新房不能空着。

最后,新郎和新娘还要准备好各种礼物,一家一家地访问双方曾经给他们祝贺送礼的亲戚朋友,这叫作“回拜”。至此,老北京汉人的婚礼才算是圆满完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