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仪式,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而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婚礼上又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今天就带大家聊一聊我的老家关于结婚的各种习俗。
出嫁的新娘在我们这边有个习俗,婚礼的早上要由嫂子为新娘梳头。一边梳一边念出对新人的祝福: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 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再梳梳到尾,举案又齐眉;二梳梳到尾,比翼共双飞;三梳梳到尾,永结同心佩,有头又有尾,此生共富贵。
而且梳的发式很特别,一半梳成髻,这是代表媳妇的发型,而另一半则梳成长辫,这代表未出阁的闺女。等到了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把长辫梳成髻,这表示着新娘由闺女到媳妇的转变。
接下来就是新郎前来接亲了,一般在上午的八点左右,具体时间由风水先生定。而接亲之前要由男方派人人前去送迎书。送迎书的人先一步来到新娘家里,奉上迎书。
迎书是由风水先生根据两位新人的生辰八字所写,主要内容是新人上车下车面向何方,男女双方送客人选禁忌的属相。而送迎书的过程在我们这边被称之为“跑好儿”。
迎亲的队伍也已经准备就绪,只等“跑好儿”的回话便可出发。出发前围着迎亲的车轿放鞭炮,让人提一块烧红的铁犁紧随其后,并向铁犁上浇醋,称为“激犁”,意味“吉利”。
清点一下迎亲的人数,必须是单人数,接到新娘凑成双数,意为好事成双。迎亲队伍逢过桥,路口等都要燃放鞭炮,这是为了避邪,让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让路。(也有的地方会在路口扔些小面额的硬币,用来交“过路费”)
经过了一番波折,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这时候摆在新郎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来了。一群小朋友围在新娘门不让进,这时候就只能乖乖地掏出准备好的红包了。
赶走了小朋友,来到新娘门前,敲门,面对伴娘们的“刁难”,新郎这边先塞红包,待到房门打开一条缝,伴郎团直接一拥而上,挤开房门。这时会有一个小的考验,会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只有找到鞋子才能带走新娘,找到鞋子,为新娘穿上鞋子,这时新娘的父母会出来给新娘嘱咐几句话。(这个过程是很感人的,为人父母看到女儿出嫁,离开自己,难免会有些伤怀)这时新郎要给岳父岳母做出承诺,并且改口叫“爸、妈”,两位长辈发给新郎红包,这个叫改口费,并嘱托新郎好好照顾女儿。
新娘上车前脚不能着地,要由新郎抱着上车,迎亲的路线是提前规划好,不能走回头路。
来到新郎家里,请上主婚人和证婚人,开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之后新娘就要改口叫“爸、妈”新郎的家长也要给“改口费”。
接下来就是入洞房了,大家回避,新娘换好衣服,这时新郎的弟弟或者妹妹就会端盆水给新娘,新娘洗手,然后给弟弟或妹妹红包。之后大家玩闹一番,便是闹洞房。(每个地区闹洞房的方式不同,就不细讲了)
闹完洞房时间已是中午,然后开饭,大吃一顿酒席。我们这边的酒席是流水席,分别是三八场代表八凉菜,八热菜,八个汤。八八四,少了四个汤。而八碗四则是比较薄的席了,有八个热菜四个凉菜,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少有八碗四了。
酒席上有专门的支客,负责安排座次。辈分较高的则被安排到靠前的位置,被称作“上岗子”。娘家人要优先入座,离席时也先于男方亲友离开,这样显得主家有待客之道。随着宾客的离开,婚礼也落入尾声。
婚礼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典礼,其中流传的习俗众多。因为地域的差异,甚至相邻的两个村子都有着不同的习俗。而你的家乡在婚礼上又有着哪些有趣的习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