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是民众对繁衍后代极为重视的一项活动。古代江津,把儒家思想和民间良俗融入婚嫁活动,形成了一整套婚嫁礼仪习俗,让邻里乡亲遵守,让婚嫁双方遵从,以此推进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
(网络图片)
江津塘河古代婚嫁习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婚嫁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追求和古朴民风。现代人对传统婚嫁习俗,应当正确认识,健康的、积极的、与当代主流意识吻合的可传承,封建迷信的、消极的、与时代进步发展潮流明显相悖的当摒弃。
(江津清代会龙庄)
一、古代婚嫁习俗的起源
古人认为,恋爱婚嫁虽是个人行为,但组成新家庭,将影响人的一生,也会影响一个家庭的兴衰,影响一个宗族的繁衍,影响一个村寨的和谐。由此,对婚嫁行为双方父母重视,家庭成员上心,而且族人、乡邻也很在意。当家庭成员进入谈婚论嫁年龄,家长或监护人就要对其说教,使其明事理、束言行,符合婚嫁前的规矩。
(江津中山古镇七夕情人节鹊桥会)
当家庭某成员经过恋爱期,进入婚嫁准备期,家长或监护人就要邀请熟知婚嫁常规的族人或邻里共同指教,使之知晓婚嫁过程及礼仪规矩,让当事人初步掌握婚嫁常识。
(江津会龙庄新婚洞房)
二、古代江津婚嫁习俗
古代江津塘河、中山、四面山等地的婚俗过程分为十二个环节,也叫十二礼仪,即:说媒、做相、开庚、置妆、出阁、送亲、迎娶、周堂、婚宴、闹房、参厨、谢媒。
(网络图片)
(一)说媒。说媒又叫相亲,是古代婚嫁最初的环节。女子年满十五到及笄之年,就要谈婚论嫁了。女子常处闺房,不可能由自己去与男朋友谈情说爱。未婚男子因封建礼教拘束,也不能与未婚女子随便交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婚姻中介“媒妁”应运而生。
(媒婆说亲。网络图片)
“媒”,指媒人,即职业撮合人,有偿从事婚姻中介;“妁”,指临时撮合人,又称月老、红娘,一般是男女双方的亲友或乡亲。媒人多为妇女,又叫媒婆。媒婆手中掌握大量婚嫁候选人资料,只要委托者提出人选条件,就能从候选人中筛选出一定对象,让委托者选择。委托者认可某候选人,便委托媒婆上门提亲。媒婆,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夸大其词地介绍对方长相、人品、家境等。
(网络图片)
古代婚恋虽有男女相亲谈恋爱的安排,但短暂相处,当事人没有决定权,实际上是“父母之托,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男女双方没有真正经历恋爱过程,尽管能够成就一个家庭,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感情基础,维系婚后家庭关系的纽带主要是封建礼教、家族规矩和父母意愿。
(网络图片)
(二)开庚。开庚又叫“合八字”,古代婚俗的第二个环节。媒人提亲得到女方家庭同意后,双方要互换庚帖。根据各自出生年月日时和属相推算,看是否相生相克,这叫“合八字”。把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配以天干地支,两字一组,四组共八个字。如二人八字不合,婚配也不会成功。
(庚帖,网络图片)
开庚,是古代婚嫁习俗中,最具封建迷信色彩的环节。人的出生年月日时与属相,仅是人外在的一种信息符号,与人的体质、性格、品行等本质特征毫无关联。“合八字”,则把外在符号与人本特征生搬硬套,开出个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虚无飘渺的“庚帖”,要别人去相信并照办,且不荒唐之极。
(订婚书,网络图片)
(三)做相。做相又叫订婚,是古代婚俗的第三个环节。相,即“相性”,指男女双方能否融洽相处的系数,即世人所说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前世姻缘、非常投缘等情形。
(网络图片)
做相,做实“相性”,确定关系。双方通过一定时间的交往接触,有了进一步了解,相互认可有缘分,以后能融洽相处,于是用契约方式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协商订婚条约,男方要下聘礼,如送定金、喜饼、祭品等。
(嫁妆,网络图片)
(四)置妆。即添置准备接嫁妆和出嫁妆。妆,指妇女梳妆打扮。梳妆打扮所用的镜匣叫妆奁,内装胭脂、花粉、口红、眉笔、梳子等用品和金银首饰,外套支架可立梳妆镜。婚嫁所提的妆奁,泛指新娘带往男家的嫁妆,也叫陪嫁。
(中山古镇陪嫁洗脸台)
置妆,原是女方添置嫁妆,因男家迎亲也需添置必要的结婚用品,所以,置妆既指女家添置准备出嫁用品,也指男家添置准备接嫁用品。男家置接嫁妆,包括迎亲所需的用品和新房必须的室内用品。
(江津中山古镇荣芦庄园雕花嫁妆床)
女家置陪嫁妆,一般是添置新娘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如新娘服装,以及床单、被子、枕头等。床单、被子等要置备双数,如双铺双盖,四铺四盖,以图吉利。有的女家还要置备双人床、衣柜、书案、椅子、箱子、木盆、木桶等陪嫁物品,以示新娘家境宽裕,实际上是为到婆家后说话有底气而打下伏笔。
(江津中山古镇七夕情人节鹊桥会)
(五)出阁。即出嫁,女子从娘家嫁出。阁,未出嫁女子的闺房。出阁时,新娘要经过换装、哭嫁、梳头等过程。换装,由女方婶子、姑嫂帮助新娘换上嫁装。哭嫁,由新娘哭述,主要内容是感谢娘家父母养育之恩,感谢家人、亲友的关心关照。梳头,由新娘的女性长辈梳头,一边梳头,一边告诫新娘在男家应怎样敬公婆伺夫婿,以及在即将进行的婚嫁活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网络图片)
(六)送亲和迎娶。护送新娘到婆家叫送亲,迎接新娘叫迎娶。送与迎相连,既是两个环节,也是整体环节。 送亲者一般是新娘的男性亲属,如舅舅、叔伯、表兄弟或堂兄弟。迎娶,一般由新郎在媒人带领下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去迎亲,新郎在家等候。送亲和迎娶,从娘家出发到婆家,要经过很多地方,也受乡亲和路人关注,举止得体合规非常重要,因此是古代婚嫁习俗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把这一环节表述得更清楚细致,后面用“江津古代婚嫁花轿习俗”专述。
(网络图片)
(七)周堂。周堂,又叫“拜堂”、“拜天地”。 周堂,原指周天子的朝堂,后民间泛指堂屋。因婚礼在堂屋举行,又叫“拜堂”,或“周堂”、“拜天地”。拜堂时,堂屋正中设供桌香案,供天地君亲师牌位。司仪主持,先拜天地君亲师,再拜男方父母,然后夫妻对拜。即“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对拜”。拜堂,表示从此新娘成为男方家族的一员。
(江津中山古镇龙塘庄园)
(八)婚宴。婚嫁日中午,迎新答客的酒宴。婚嫁日中午,新郎家要根据来客多少,摆酒席举行婚宴,答谢送亲客人和来参加婚庆活动的亲朋好友。新郎家人和亲朋好友与送亲客人齐聚一堂,把酒言欢,恭贺新郎新娘新婚大吉。酒宴散,送亲客人还要同新娘话别,如别想家,好好跟人家过日子等。话别,新娘一定要送到门外,但不能有泪,以此证明在这个新家自己是幸福美满的,娘家亲人不用担心。
(网络图片)
(九)闹房。即男方亲友闹新婚洞房。新娘、新郎入洞房,男方亲友相聚祝贺新人,摆酒弄茶进行闹房。闹房主要对新人开玩笑,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话题,高言矮语也不计较。
(网络图片)
闹房,从厨师送下马饭开始。下马饭,表示新娘从在娘家吃饭下马,现在开始吃婆家饭了。一人打盆,所端木盆内装两碗饭、四个菜、两把瓢、两杯酒、两双筷子,厨师身穿围腰走后面。新郎新娘坐在床边,厨师将以上东西摆在床前小桌上,开始说四言八句。
一进洞房亮堂堂,听我厨师说端详。
桃之夭夭娘家女,齐日铮铮婆家男。
厨师赠与一碗饭,新人吃了好上床。
到了明年七八月,所生贵子上学堂。
贵子再把书读饱,不做探花做状元郎。
然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糖等。其后,任由亲友发问、开玩笑,使新房内始终保持喜庆、热闹、诙谐的气氛,以体现亲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新娘的关切与友好。
(网络图片)
(十)参厨。婆婆带新媳妇参观厨房,移交厨房主事。新娘来到婆家的第二天早晨,婆婆带新媳妇参观厨房,厨师在厨房烧香祭灶神菩萨,由婆婆主持移交厨房管事,从此以后,由儿媳妇主管厨房有关事宜。
(网络图片)
(十一)谢媒。答谢媒人的有关礼节。男方父母为了向媒人表达感激之情,送给媒人冰糖一包、猪头一个、猪腿一只、衣服一套,如是职业媒人,还要按照事前约定付给金钱若干。
(江津会龙庄厅堂)
(十二)回门。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答谢父母。婚礼后的第三天,新郎陪新娘一同回娘家,向娘家父母表达养育之恩,这叫“三朝回门”,也是新人成婚后的头等大事。回门要给新娘父母带礼物,以表达尊敬之意。中午,娘家人会留饭,盛情款待新姑爷。新郎结婚后,头一次拜见岳父、岳母,要随新娘一起称呼爸爸、妈妈。回门当天要返回男方家,如果距离远或是其他别的原因耽搁了,不得不留宿,夫妻也要分房睡,以免冲撞娘家人。
〈网络图片)
三、江津的婚嫁花轿习俗
花轿习俗为江津婚嫁习俗中最精彩、最能体现古代民间婚嫁文化特色的活动。
古代女子缠小脚不能远行,出嫁时,如男方家较远,不可能步行上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嫁娶新娘,有的地方用骡马,有的地方用花车,有的地方用花轿。江津南部山区道路崎岖狭窄难行,花车用不上,骑骡马危险,因此选用了花轿。有钱人家自有花轿,婚嫁时,稍作整修即可使用。无花轿人家,婚嫁时,向花轿行租借,或向亲朋好友借用。
(网络图片)
清代江津城设有花轿行,联圣钟云舫还专题了“花轿”联:“张盖而来,彼丈夫也;破涕为笑,有美人兮。”
婚嫁花轿习俗主要环节:装轿、清轿、压轿、上轿、颠轿、顿轿、饰轿、回车马、拜轿、下轿、过革筛、跨火盆、周堂、坐烛、请拜、吃宴席酒、回轿等。
1、装轿。花轿不使用时存放在库房,需用时,把花轿取出,装配一些必要的配饰和附件。如安装轿篼、轿顶、轿杆、轿扣、轿杠、轿座等。
2、清轿。花轿装好,清扫尘土,并由男子上轿查看,抬轿试轿,检查花轿是否安全。然后,在装配好的花轿旁边烧香烛钱纸,清除邪恶,恭请花轿护卫神,保佑花轿使用平安。由此可见古人心细,且富有人情味。保证新娘乘轿平安,也体现了一种责任感。
(网络图片)
3、压轿。新娘父亲点燃两只蜡烛,坐在男方抬来的迎亲花轿上,走一丈远路程后下轿,把点燃的蜡烛交给男方来迎娶提着马灯的金童玉女,含义是将女方的香火交给男方。
(网络图片)
4、上轿。新娘上轿,先在堂屋拜过祖先,然后脱旧鞋换新鞋,告别父母长辈,由哥哥或舅舅背上花轿。“土生万物,地产黄金。”新娘上轿前,脚不沾地,就不会带走娘家的好运气。然后由女方的弟弟或哥哥、嫂嫂相送,妹妹不能送,即小姨妹不到姐夫家。送亲队伍要依次排列:道锣、乐队、轿伞、礼盒、媒人轿子、新娘花轿、送亲轿子、嫁妆等。 新娘上轿前要哭嫁,以表达即将离开娘家依依不舍的心情。
(网络图片)
哭嫁词中还有骂媒婆的语言,如“南瓜开花朵朵大,背时媒人款大话,既说东家茶不好,又说西家酒生花。”“提媒婆,高声骂,花言巧语闹喳喳。夸男像神童,夸女像天仙;好看不好看,出在她舌尖。每天街上转,到处编圈圈;东家去骗吃,西家去骗穿,只顾她荷包满, 哪管亡人升天不升天。”
(网络图片)
5、颠轿。迎娶花轿在前往男家途中,轿夫唱颠轿曲,喊颠轿号子,故意把轿子颠来颠去,让新娘坐不稳而难受。目的有二:其一,让新娘感悟坐花轿如人生,人生道路不会是笔直平坦、四平八稳的,也会有曲折、颠簸和艰辛,要有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其二,新娘要迅速反映过来,这是轿夫故意所为,是变相向新娘讨要红包,新娘要赶紧打发红包,否则,这个颠轿过程会更长更剧烈。
(网络图片)
6、顿轿。当花轿要过河、过桥、过船、过庙时,轿夫们抬轿站着不动,也要向新娘讨红包。轿夫抬轿,淌过浅溪河要打湿鞋子与裤脚,经过狭窄栈桥要格外小心,抬轿上下跳板过渡船要特别谨慎,经过路边山庙怕得罪菩萨等等,这些都要增加轿夫抬轿的体力和心理承受难度,暂停花轿讨要红包赏钱,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提醒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过、少见世面的新娘子,在生活中遇困难受到别人帮助后,一定要有感恩之心,一定要善待帮助过自己的人。
(网络图片)
7、饰轿。装饰花轿。花轿从女家抬到男家,路途遥远,为避免花轿饰物脱落、破损而没有事先装上,因此,在将要到达男家的背静处,要仔细装饰花轿。饰轿完成,再用罗伞顶天,用五彩轿旗开道。古代,伞原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伞的用料、色彩、尺寸根据官职大小、身份尊卑有所区别,如天子用红黄二色,官员用青色。黄伞、青伞,都象征荣华富贵,人人都崇尚企盼。清代以后,民间婚礼迎娶也打黄伞或青伞,既图吉利,也寄托美好追求与向往。
(网络图片)
8、回车马。回车马,即“回车马神”。新娘花轿有神护送,新娘已到,要送神回去,故曰“回车马”。花轿到新郎家门前,道士要作法,作法时用小猪头、好米、红笺、好酒设案,燃蜡烛和纸钱,供祭姜太公等吉喜神灵,向花轿撒米,祈求姜太公保佑,遣返车马神,带走灾难不祥,再请喜神带来幸福快乐与平安。
(网络图片)
9、拜轿。新娘被迎娶到新郎家,下轿前,由新郎家小辈男孩手端搁置两个桔柑或苹果的圆盘拜请新娘下轿。桔柑意喻大吉大利,苹果意喻平平安安,并用红纸圈套起来。由晚辈送甜桔,还表示祝福夫妻感情甘甜如蜜。新娘要摸一下桔柑或苹果,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在盘子上表示谢意。
(网络图片)
10、下轿。新娘盖着盖头,出轿时由接纳婆掀轿帘牵新娘出轿门下轿。
(网络图片)
11、过革筛。新娘下轿后,要跨过一只竹编革筛。新娘过革筛,其意是要革掉自己在娘家形成的所有坏习惯,哪怕细微的坏习惯也不能放过。即提醒新娘在男家要慎言慎行,不得像在闺门那样任性,为所欲为。
(网络图片)
12、跨火盆。新娘过了革筛,还要跨过火盆。新娘在进入新郎家堂屋前,要从烧着钱纸的炭火盆上腾跨过去,意思是烧掉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以后夫妻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网络图片)
13、 周堂。“拜堂”也称“周堂”或“拜天地”。婚礼时,堂屋正中设供桌香案,供天地君亲师牌位,司仪主持“拜堂”,先拜天地君亲师,再拜男方父母,然后夫妻对拜,引入洞房。拜堂,表示从此新娘成为男方家族的一员,也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
(网络图片)
14、请拜。新郎要带新娘依次拜见男方长辈,从高辈分依次请拜,让新娘认识男方家庭成员。对才过门的新娘而言,知老小,好相处,否则容易失礼,失礼则意味着缺乏教养。
(网络图片)
15、吃宴席酒。中午,亲戚朋友齐聚一堂,把酒言欢,恭贺新郎新娘新婚大吉。宴席有专人司礼,厨师还要送花菜等。以下是塘河婚宴司礼辞:
众亲白客(语重。有起立之意)
xxx结婚典礼办得闹热, 承蒙亲戚朋友送礼,
花红火炮,对子画片, 糖食果品,鞋袜衣帽, 银钱花了几百。
不嫌千辛万苦来到此地,房屋又狭窄,站处倒有,坐处没得。
厨官师手艺高强,主人材料没得。
坐在桌子上,酒菜淡白。 划拳估子,自己选择。 加怀喝杯素酒,来个以客陪客。
饭后的娱乐,麻将、百点、大二、金花自己选择。
小赌不关事,大赌来不得。
要是媳妇晓得你,打架又郭孽。
主人家人手少,照顾不周,多心就来不得。
今后各家各户有大筵小席,本人来帮忙还礼应尽职责。
承蒙大家厚意,新郎新娘总总一礼。鸣炮乐接。
司礼的话有几层意思,一是感谢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礼;二是感谢各位所送的礼物,无论礼物多少贵贱,都是一片盛情;三是主人家人手少、条件有限,照顾不周,请多多原谅;四是喜宴后准备了棋牌娱乐,但不要大赌,以免引起家庭不和。最后,为自己招揽生意打了一个小广告。司礼致辞后,婚宴才正式开席。
(网络图片)
16、回轿:宴席酒完毕,轿头和轿夫们拆卸花轿的轿蔸、轿板、轿顶、轿衣、站人、罗伞、旗、杠等物件,分别捆绑,各自带回家保管。
(注:本文素材来源,一是中山古镇民俗文化爱好者刘栋林口述,二是中山古镇旅游文化服务中心整理的有关记录,三是网络媒体刊载的有关塘河古镇及外地的婚俗文章摘选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