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中国人除了游玩的人多,就是扎堆结婚的人多。这都成了一种现象了。
笔者今天就参加了一个亲戚的婚礼。感觉和二三十年前相比,很多风俗习惯大不一样了。
笔者是北方人,就说说笔者当地农村婚礼这几十年的变化。
一、选择结婚的时间段不同
以前,大部分婚礼都选择在腊月进行。一进腊月门,结婚的喜乐就是你村刚落,他村就响。选择在腊月结婚,是因为腊月是农闲季节,大家都有空闲时间。
再者,寒冬腊月也有利于食物存放。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无论是宴席前准备的食材,还是宴席后没吃完的剩菜,都可以长期存储,不至于腐败浪费了。
现在呢,时间选择大都是在五一、十一长假。因为年轻人已经不在家务农了,都外出工作了,相对时间充裕的时段,就是这两个大假期了。
而且这两个假期,温度还适宜,用我们当地的俗话说“不冷不热”。人舒服。保存食物的事,不在要考虑的范畴内了。因为现在食材供应充足,冰箱冰柜普及。保存食材不坏不是问题了。至于以前当宝贝保存的剩菜,现在没人要了,都是当垃圾处理掉了,虽然这有些浪费的嫌疑。
二、吃的不同
以前结婚,都是村里自己的厨师炒菜,基本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大厨”。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在吃宴席时,还会评价几句“这个菜某某村炒的好吃,那个菜某村蒸的好”。如此种种,仿佛大家都变身成了美食家。
传菜上菜的也是本村的人。像结婚这种大席,都得提前“请厨子”。告诉厨师大致的亲朋好友数量,然后就是“拉菜单”环节了,厨师给出菜单,菜单上列出这次宴席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肉菜等等的数量,东家就要开始准备了。
宴席前一天,来给东家这次宴席帮忙人员的就开始忙活起来。借桌椅板凳、借锅碗瓢盆等等用具。毕竟谁家也不会有百十号人的餐具。
而现在宴席简单多了。要么在饭店预定桌位;要么就请“流动饭店”来家做。所谓流动饭店,就是饭店出宴席所需所有物品,包括所有食材用具,人工等等。这些都不用东家管,东家只需准备场地就行。
三、婚礼庆典仪式不一样了
以前结婚时的司仪,都是在本村找的。不同之处是,有的村习俗是找辈分小的,有的村找德高望重的。
流程也不复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去洞房。”然后,散喜糖,分喜烟,放鞭炮。一套流程就差不多了。
服装要求就一样,喜庆、干练、新鞋、新袜、新衣服。
现在就大不同了,都是请的专业婚庆公司,专业婚礼主持人。
庆典样式有中式的、有西式的、还有中西结合式的。
新娘新郎的衣服也多,什么迎亲服、典礼服、敬酒服……
四、结语
无所谓哪时的风俗好坏,都是时代变迁而已。
但是我总有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结婚庆典,看着好像比以前热闹了,好看了,但是总感觉少了韵味了。
就好像以前人们是用心操办这事,而现在都是敷衍的为了完成一种任务一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