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说失而复得未必圆满,求而不得未必遗憾,小时候我们总有远方可以奔赴,而老了记忆中只有童年的时光……
我记忆中的婚礼
老家办婚礼一般都是在上半年就看了“好日”(良辰吉日)定下了准确的日子,然后就开始准备房子、结婚用品、养猪、准备米面油什么的、还有找吹笛、放炮、管事的、端盘子的、大灶上做饭的、小灶炒菜的、四处跑着邀宾的……还要去生产队里订“大车”,找娶女宾(发QIE的音),准备买烟酒的钱,这个烟酒瓜子糖要提前给村里“代销店”(乡供销社村级的分支,指的是代供销社销售)说一下。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还要先和生产队里订好“大车”与娶女宾了。生产队时的大车一般要提前刷好,洗去粪土与脏东西,再用苇席搭一个棚子,将牡丹花的床单或被罩挂在棚子上,马车一般要双套马车,马头上要系大红花。
娶女宾要找一男一女两人,除了属相要合适以外最好是夫妻和睦并且孝敬父母有儿有女的,若是有儿无女的也可以,但只有女儿或离过婚的肯定不行。还有长相凶残、为人刻薄的也不行……当然,主家也肯定不会用这些人。
其实村里各个工种都有人干
那个年代结婚一般都是秋后或初冬,这个时间不单单是农活少大家有时间,更重要的是结婚食品类的能多存放几天,那时候没有冰箱冰柜什么。更不像现在都是去饭店吧,不考虑食品存放的问题。
结婚前三天就开始立锅灶,窜忙的人们都过去帮忙,由会泥瓦活的人自带工具去垒大灶与小灶,而用大灶与小灶的人在边上看着,提出自己的需求。而会泥瓦活的人是要配和泥的,各泥的这个人要给配上打水的与拉土的。基本上是人人不活干。
女人们则开始装扮新房,这个一般是儿女双全的人去,单有儿无女或有女无儿的不能靠前,不过大家都懂规矩,除了儿女双全的往前凑,其它人一概不往前靠,没有必要讨那个没趣。
借家伙事
那时候煮肉的大锅、上菜用的木盘大方盘子、吃饭用的小桌子小凳子所有的东西都要借。主家会提前几天给打好招呼,然后由帮忙(窜忙)的人来搬走。
我记得当年拌凉菜的大盆,是家里给孩子们洗介子(尿布)、洗衣服的大盆……不过那时候拌出来的凉菜还真香。
当年好像只有我们家有像样的、比较先进点的桌子,这桌子是“四方桌”,我们叫它“方桌”,样子如下图,包括桌子下的小抽屉都是一样的。谁家结婚办事时都来我们们借,并且是放到正屋里当“官席”招待娘家的“送女宾”。当年的桌子是父亲从北京搬回来的,据说是坐火车搬回来的,我没有问过父亲是如何一个人把四把椅子一张桌子如何搬上火车带回家的……
而普通的客人就坐下图的小桌子再配几个小板床
这些家伙事底下都写上了字,是用毛笔写上谁家的,一般是写男人的名字,并且都是生产队的会计一笔一画的写上去的,很工整。为这个我还真问过会计,为什么要写的这么工整?会计说,写别人名字时必须写工整,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
这些家伙事在还的时候一般会跟着点东西,或剩菜或剩饭,或走亲时别人带的面或馒头什么的。是根据物体大小与使用地位来送的,比如我家的桌子每次都能带一大盆菜与一大盆米饭回来……而我家洗衣服的大盆就带不回来任何东西……
后来,就有了专门出租家伙事的了,我家的桌子也没有人借了,当然,后来人们也富了,家家户户也买了折叠桌子。就是折叠桌这东西不结实,经常因为喝多了人们趴在上面就翻了。
结婚放炮的
70年代结婚时放的炮叫“土蹲子”,至于学名叫什么我不知道。如下图,当时是由“放炮的”自己“割”火药,结婚前一天试炮,先在筒里灌药,再用粘土封口用木头夯实压紧(为什么不用铁棍?因为铁的有火星子就会炸),从底部的口处在地面上倒出一条火药线来,最后用火折子一点,呲……咚……一般是三到五响。火折子?我记得是。据说是因为“洋火”太贵。我们这里用的是“泊头”火柴。
放炮的地位很高,他们会在结婚前一天去新娘家送“催嫁食罗”(催嫁食盒,这个“罗”是一种盛东西的器皿)如上图。
主家在里面装上一方肉、火炭、芫荽(香菜)、粉条、挂面、葱……然后由放炮的抬着送到女方家中,再看好路怎么走。去的时候是走一条路,回来的时候再走另外一条路,不走回头路原因据说在古代是避免土匪抢亲。
这炮在第二天早上起程时放,过桥时放,到新娘村里放,再到新娘家门口时放,新娘出门上轿时放。回程时也是过桥过村里放,到下轿时再放。
去新娘家的人一般都会得到新娘家发的烟,整包的卷烟,而赶大车的一般是二包(据说要给给生产队长一包?)。放炮的在新娘家一般也会得到二包烟。不给?就是屋里放……
放炮的这个活在娶亲中作用最大,风险最高,不光弄响声增加气氛,他们还使坏,若是娘家烟给没给找位、或是娶回来是的自己奶奶辈、婶子辈的,他们在大马车底下放炮,那家伙,能震死人,据我一个大嫂说,她结婚的时候是谁谁放炮,差点吓死她,不过现在放炮的早死20我年了,大嫂也死10多年了。
吹笛的
吹笛的一般也是家里人,这个笛是唢呐,有句千年琵琶万年筝,唢呐吹遍人一生的说法,这个吹笛的人是特殊的一个存在,结婚吹,去世的也吹,只不过吹的曲调不一样,不像现在在葬礼上吹我还想再活500年或吹最炫民族风……热闹是热闹了,但听着不舒服,这葬礼和婚礼上都他姥姥的是一个曲了,尽胡闹。
吹笛的人在饮食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早上出发娶亲前,所有的人都没有饭,唯独吹笛的有饭,还得是热的。其原因是肚里没食吹不出来??我不知道原理,但是确实只有人家有饭,灶上要过去给人家做好饭。
吹笛的要在结婚前夜去吹,先在院子里吹、再到新房里吹。结婚当天起程时吹,到了新娘家进院吹,不给烟不停……当然,若是新娘家给烟了,从新娘家起程里吹的响、使的劲大。烟在那个年代必须是卷烟,只是那个年代没有带过滤嘴的烟。烟是什么烟来着?不应该是大前门也不是玉米、也不是大重九……
打灯笼的
这个打灯笼的是什么工种?是两个少年,有哥有姐有弟的人才能干这活,家里还得父母和谐的,那个年代的灯笼已经是样子货,是一块红布围成筒关,再弄个棍拿在手里挑着,我最初记得里面点蜡烛,后来因为着火烧到了孩子,就只拎那个红布围成的灯笼状的东西了。
出发时的队伍排列
从新郎家出发时,队伍一般是:放炮的、吹笛的、男娶的、女娶的……同时还要给女方装备上二三辆马车拉女送的男送的……
未完、待续
PS:
回望这一生,感觉活的肆意且破落。饮过烈酒,爱过烂人,交过损友,经历过不堪回事的往事,有过丢人现人的曾经,始终没有学会如何巧妙的游移灾难以及如何安度一生,永远笨拙不会讨好他人。有人说我是一个老实人,这大概是我一生中听过的最好和最坏的话吧?
人生没有回头路,为了不后悔,努力挣钱吧,加油,兄弟。狐仙2023.45.3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