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礼仪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礼仪至上,桓台历史悠久,民间礼仪更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叙述各类民俗中许多礼仪已作叙述,在此只提纲挈领地作一简述。
婚嫁贺喜
婚嫁贺喜
订婚贺喜
县域内自古以来,男孩子订婚这天,五服以内的亲属都到场祝贺。在女方客人到来之前,长辈们坐在一起,边喝茶边商议如何迎接招待女方客人。年轻人帮助做些招待客人的准备事务,如烧水、整理房间和餐具等。女方客人一到,根据安排,长辈们陪女方长辈入座喝茶聊叙,年轻的陪女方同辈客人入座喝茶聊叙;没有陪客任务的坐在院中喝茶聊叙,随时待命做好招待客人的服务。这天,除了女方客人外,还有前来祝贺的男方关系密切的亲戚们。中午设宴招待后,举行“辨大小”仪式——“新人”(即将进门的媳妇)按层次依次认识家族中和亲戚中的长辈。此时,长辈们支“见面钱”,以表示祝贺。
作为女方,订婚这天礼仪比较简单,只是家族中的近份选派一部分人,随同到男方去做客即是。去的孩子们每人还会收到男方给的一份红包。
结婚贺喜
结婚,不论男方还是女方,都不但要告知亲属和亲戚,还要告知关系密切的友人。对于以往无这方面来往的虽不告知,但人家闻讯前来祝贺的,更是热情接待。凡前来祝贺的都带贺礼,贺礼的形式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经济拮据的时代,多为带喜庆的布幛、迎堂轴画、现金等。“文革”时期,还曾送《毛泽东选集》、毛主席画像。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腰包里钱多了,绝大多数都是拿红包(现金)了。
对于前来贺喜的,凡亲戚和友人,都在当日安排入席,并安排家族内相关人员陪同共用喜宴。
对于本村的乡邻前来表示祝贺的,一般在结婚当日的晚上或第二天,设宴招待。
现在,提倡婚嫁从简,反对铺张浪费,但民间总觉得孩子结婚,不摆几桌宴席,气氛不热闹,所以,多采取这种法——不大操大办,亲朋好友小规模借此相聚,热闹一番,以增添婚庆喜气。
祝 寿
祝寿
古时祝寿
古时的祝寿:一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二类有钱有势的大家主;三是一般百姓。
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祝寿礼仪:在封建社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家中老人祝寿是一件大事。通常是借此与社会各界加强来往,以增大增强社会关系网。因此,在老人寿辰前就要郑重其事地下请帖,然后筹备接待客人的事项,如接待、寿宴等。有的还请戏班子唱戏,一是增添祥瑞气氛,二是为来宾欣赏。凡接到请帖的宾客都精心准备寿礼,最高档的寿礼就是内容既能体现寿者品德风范,又能体现祝寿者才华的寿帐。如清康熙年间,长山王氏家族老祖母90大寿时,其子孙与一代诗宗王渔洋同朝为官,两家又有姻娅亲缘。新城王氏家族除了常规厚重的寿礼外,送的重礼就是王渔洋题词“孟德曹操”的寿帐。这独具匠心的题词,使长山王氏家族受宠若惊,更展示了王渔洋的非凡才华,因此被后世传为佳话。
有钱有势的人家祝寿礼仪:在封建社会,有钱有势的人家给老人祝寿,参与者多为亲属、亲戚和社会友人。一般不下请帖,亲属和亲戚属于惯例性的礼节,前来祝寿;社会友人为增进友情而来。其寿礼多为比较实惠的礼品,如衣物、糕点、烟酒等。
一般百姓家祝寿礼仪: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般百姓都经济比较拮据,因此,家中老人祝寿也比较简单。一般就是家人包顿水饺,或者做几个家常菜,吃个团圆饭,有的特意给老人买点其喜欢的食品;关系密切的亲戚们若有来祝寿的,也是在家里弄个“四个碟子一壶酒”——四盘家常菜,一壶酒(古时用锡做的容酒器)。来祝寿的亲戚带的寿礼也是酒、肉或糕点之类。
现代祝寿
县域内自古以来,男孩子订婚这天,五服以内的亲属都到场祝贺。在女方客人到来之前,长辈们坐在一起,边喝茶边商议如何迎接招待女方客人。年轻人帮助做些招待客人的准备事务,如烧水、整理房间和餐具等。女方客人一到,根据安排,长辈们陪女方长辈入座喝茶聊叙,年轻的陪女方同辈客人入座喝茶聊叙;没有陪客任务的坐在院中喝茶聊叙,随时待命做好招待客人的服务。这天,除了女方客人外,还有前来祝贺的男方关系密切的亲戚们。中午设宴招待后,举行“辨大小”仪式——“新人”(即将进门的媳妇)按层次依次认识家族中和亲戚中的长辈。此时,长辈们支“见面钱”,以表示祝贺。
作为女方,订婚这天礼仪比较简单,只是家族中的近份选派一部分人,随同到男方去做客即是。去的孩子们每人还会收到男方给的一份红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